首页 » 学校动态 » 校园新闻

课堂的“火候”与魅力 ——林敏教育随笔

2020-12-16

 

今天下午,西外今年智慧教学大奖赛揭开帷幕,小学部三位中外教师,分别执教三堂英语和数学课,给所有观课的老师们,呈现了西外课堂令人回味的魅力。
这三堂课具有共性的,是课堂“双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各自没有“缺位或越位”。教师的课堂设计、备课严谨精细、重点难点讲解清晰明了,课堂的流程环节、节奏韵律也把控自如,三堂课如行云流水,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教师并没有“越位”,三堂课中,学生作为课堂“双主体”中的另一认知主体,并没有被教师的主体引领启导作用所压抑。三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与自己、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讨论、质疑、解答。师生问答中没有教师的现成答案,只有认知的“脚手架”,学生们需自己或和伙伴们一起动笔、动嘴、动脑进行“思维攀爬”和“头脑激荡”。
讲讲练练、练练讲讲、层层递进、螺旋式地生成,师生、生生享受着教学中个体的认知情感、思维实践在学习共同体中可视化、具象化的过程。有声无声阅读、动笔计算与心算、上讲台演示与全班分享,小组讨论与代表发言,个体自我的学习认知与他人集体共享知识建构,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一起,成为有效课堂的主动建构者。
在这三堂课中,师生互为主体的有机互动,精彩而又高效,教融于学、学源于教,无痕而又自然。常规高效好课大都是“高结构”“高控制”,但这三堂课师生的交融共生、自然流畅,却令人感受不到结构之高、控制之严。三位教师的教学火候的把握度真是恰到好处。
课堂的“火候”,其实就是教师对其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互动平衡的“拿捏把握”。教师的主体性如“缺位”,学生的主体性也难以充分有效地展现发挥,课堂会变得无序低效,但如果教师主体性“越位”,大揽大包,课堂中只有教师的声音,学生的主体性便会“异化”和“缺位”。
西外的这三位中外教师、虽教学风格各有特色、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年级也不一样,但都具有西外日常教学中所一直努力践行的一些基本规范。课堂中所展现的深层的隐性结构要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情感纽带、学习氛围,是如此温馨暖心,观课者从这三堂课中所能感受到的,是三个和谐共生、互动交融的学习共同体。
也许,课堂中最有魅力的,并不是那些显性可视的教学流程与方法技巧。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有效,依赖于课堂中人际关系的深层铺垫与日常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的积淀。这些,才是课堂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