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學課程

何謂“好老師”?

2022-10-07

 

——林敏教育隨筆

節假日讀德魯克回憶錄《旁觀者》,有一章節專門講教學與好老師。

德魯克憶起自已讀小學、中學時的老師,也對好老師的素質作了全麵深入的分析。他堅持好老師沒有一種模式,“教學得力的因素何在”,”這樣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有些好老師惜言如金、很少說話,而有些則滔滔不絕,從頭講到底。

他也認為,好老師的評價,應以學生的真實感受為準,一流的學者並不一定是好老師。但學生一定會識別出誰是好老師。

好老師與表演能力和教學技巧也無重大關聯,教學是一種個人特質,但好老師一定會去不斷鼓勵學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力。

德魯克最後又追朔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強調好老師要注重的,不是“教的方法”,而是“學的方式”。蘇格拉底認為:好老師教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學習方法”,學生隻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學到學科的知識內容。

讀到德魯克關於好老師的分析思考,深有同感。何謂好老師?好老師一定不是隻有“教學技能”,而是要有自已為師育人的特質,德魯克歸之於一種對學生的激勵引導之熱情。確實,好老師能否用自已特有的人格風範,無論是激情似火或溫馨平和,外在形式不重要,但內在的對學習者的真情激發與鼓勵,是所有那些有著個性化、差異化、不同表現形式的好老師共有的深層特質。

雖“教無定法”,每一個好老師的形象、氣質、方法千差萬別,但細細觀賞品味這些好老師的課堂,都能注意到,他們的“教”都自然而然融化成了學生的“學”,為“學”而“教”與隻“教”少“學”,是好老師與差老師的重要區別。平時我們觀課,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主角的教學展示或“表演”上,教師在搭台唱戲,學生在觀戲呼應,主配角作用顛倒,教師唱得越好,學生的主體參與功能越弱。

從“教”到“學”的轉化,也是一個好老師的主體功能的真正凸現。而這一轉化,是要老師們從單純地教“學科知識”轉變為教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學會了“方法”,就會自主地去建構學科的知識與內容。從“教”到“學”,也伴隨著從“學科知識”到“學習方法”的課堂教學重心的轉變。

道理雖簡單,路徑也清楚,但真要做一個好老師,在我們的現實教育中,也不容易。可好教育的核心是好老師,願我們每一個老師,通過自身努力實踐反思,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已成長的途徑,逐漸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