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精品资源

马来的雨(初中)

2014-03-14 点击数:

 

马来的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初步把握写景散文的特点。

说明: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通过“听”雨、“淋”雨、“观”雨,围绕马来的雨爽快利索的特点,结构上用对比蓄势与排比增势的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来西亚的风情与魅力,文章的很多动词用得极具特色,如“马来的雨狠劲”中的“劲”,很能突出马来雨的猛、急以及力度,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时,既需要把握住马来雨的特点细读,也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品词析句来体味作者对马来雨的享受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文中多角度描写马来雨的文字,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

说明: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个性化朗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最佳方式,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从乐读、喜读进入到赏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读出马来雨的急、骤、力度。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通过层层蓄势与排比增势来表现马来雨特点的结构安排。

 

说明:作者在表现马来的雨时,不是直接切入,而是先写想象中的雨和江南雨,为下文写马来雨蓄势,而在直接描写马来雨时,是从“听”“淋”“观”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听”雨在高脚屋内听的,是在最具马来民俗的地方听的,“淋”是在两旁是骑楼的槟城街头,而“观”雨是在海上,马来西亚三面环海,素有“海洋公园”之称,结构上用排比段的方式,从民居写到街道写到海洋,视野逐渐开阔,对马来雨的感受也愈加真切、越加深刻。而学生对作者这样结构安排很难察觉,也难以体会,因此把引导学生从结构上体会作者的用意、领会结构安排对表现马来雨的特点设置为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字词

2、把阅读中有疑问之处提出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问题预设:用一个词语或我们学过的古诗来形容一下自己对上海的春雨的感受。

 

答:细、缠绵、时断时续、淅沥……

润物细无声

沾衣欲湿杏花雨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建立与作者的同理心,让学生在进入文本后能更真切地体会到马来雨与江南雨的不同。

理通文脉

品读语言

1、提问:标题为“马来的雨”,思考一下能否用一个动词来替换它,让它能更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在马来雨的感受?

 

2、以马来“听”雨为例示范品读

问题一:“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听”引号可否不要?如何理解“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这句话?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来写听雨的感受的,又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表现马来雨的特点?

 

问题三:这种听雨的感受只有在什么地方才能体会到?为什么作者要强调这个听雨的地点?文章还有那些语句表达了作者这一看法?

 

3、学生分析“淋”雨感受时提醒:作者写槟城“路上行人几乎未见有带雨伞的”,从上文哪一处可以找到原因?从中可以看出马来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马来的雨淋在身上的感觉,呼应了上文哪句话?

 

4、学生分析“观”雨感受时提醒:

“雨拉开的雨,是风景,也是风情”如何理解?

 

 

1、答:盼、听、淋、观

 

2、朗读“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这句话,把握核心词“给”字的含义及在什么地方听的重要性,体会作者对充满魅力的马来雨的享受之情。

 

3、反复品读第六段“屋顶多铁皮锌板……交响成曲”这段文字。

答:修辞

动词(单音节动词,有力度动词)、叠词,写出了马来雨的密、猛、大,听起来有韵味、有乐感。

 

4、答:高脚屋

“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独立成段

“据说有钱的马来人……但这听雨的享受也没了”

“驾车乘车的人在空调里……离大自然是远了些”

作者反复强调要体会马来的雨的特色,必须深入到平民生活中。

 

5、讨论合作,按照老师示范自主分析马来“淋”、马来“观”雨的片段

 

 

 

以标题为抓手,理清文脉

 

 

 

 

 

 

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抓住最能体现马来雨的语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培养起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模仿老师的分析自主品读,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研读结构

攻克难关

1、提问:作者详写了听雨、淋浴、观雨的感受,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写江南的雨、盼雨?

 

2、“听”雨、“淋”雨、“观”雨三个句子在修辞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的顺序能否打乱,这样的结构安排对表现马来的雨有何作用?

 

3、如果说将“马来的雨”替换成“马来听雨”“马来淋雨”“马来观雨”会比较片面的话,那么可否用文章结尾的一句话“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来替代?网络上侨居马来的华人这么建议,你可谈谈你的想法)?

 

1、回答: 对比,突出马来雨的密、急、速度快、有力度

 

2、回答:排比

三者的顺序与上文第五段“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一句的词语顺序一致;三者从民居写到街上写到海上,视野更为开阔,对马来雨特色的表现更加鲜明、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3、答:马来的雨在文中反复出现,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标题应简洁;文章重在表现马来的雨,而“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重点应在写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雨只是一种背景,或是构成的某个部分,而非全文的核心。

 

 

 

 

 

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用教材范文启发学生不仅阅读不仅读文字,而且还要读结构。

引读全文

布置作业

1、引读

2、布置作业

作业一:仿写句子“在高脚屋,那雨时给你‘听’的;在街上,那雨是‘让’你淋的;在海上,那雨是让你‘观’的”。

作业二: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角度,任选其一,写一段话,来表现江南春雨。

 

 

 

1、有感情地跟读

2、完成作业

 

把表现马来雨特点的语句串起来读,让学生再次沉浸文本,把握马来雨的特点。

仿写语句片段,积累语感。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松江区中小学语文衔接的专题观摩研讨课,我觉得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它不是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式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学语文的很多知识在小学就有所渗透。

 《马来的雨》是一片很有特色的写景散文,我从写景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围绕标题设计主问题,抓住如“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这种陌生化的反常表达,引导学生在品语言的同时体味作者的情感,在理文脉的同时体会结构的表现力,力图使学生在读细节时依然能窥到全貌,避免让他们因为因为占有一片树叶而错失整个森林。

 今天学生的表现没有往常活跃,没有放开,但比我放得开,所以虽然有些环节不够流畅,但我依然以他们为骄傲,如平时有多动症的吴泽天同学,今天非常专注,连续两次举手,我都叫到了他,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

 从自我的角度来说,本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对“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的赏析不够到位,由于想保持全真的课堂生态,在学生预习时,他们的朗读没有亲自指导,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师生间的默契度不够,以后我会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自我,让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