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教育 » 学生活动与实践

社会大实践

2014-03-16

 

高中师生古都南京寻魂之旅

 高中部师生人文社会实践课,南京寻魂之旅国庆节前的2013年 9月27号成行,高中部国内班、国际班数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师生们乘坐大巴,下午到达南京。第一站是雨花台、总统府。根据安排,高三的学子们要在雨花台举行成人仪式。天公好像很会烘托气氛,下起了细雨,好像在悼念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似的,

雨花台名闻遐迩。相传梁代天监年间,云光法师于聚宝山东岗说法,讲至精彩处,天上落花如雨,悟道成佛,故称雨花台,现在为纪念共和国创建者十几万烈士的陵园。

同学们在雨花台上庄严宣誓,刻苦学习,拓展素质,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国际公民。看着那刚毅的面庞,自信的眼神,铿锵的誓言,紧握的双拳,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西外学子,定成为明日国家的栋梁。

高中部主任张晓峰、高中部老师孙黎明相继发言,勉励同学们学习先烈的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早成为合格的国际公民。

南京总统府像一部雕塑版的中国近现代史,洪秀全的天王殿,孙中山、蒋介石、李宗仁的办公室,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府邸门口南京市树——左右两株苍天雪松,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一段不寻常的历史。看着这以前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实物,同学们显得兴趣盎然。

9月28日上午,天气放晴,同学们移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

这是一段国人不忍卒读的历史,这是一个国人难以忘怀的耻辱,这是一块国人不忍触碰的伤疤,这是一种国人难以泯灭的仇恨!30万啊!30万苦难的同胞被日军活生生的杀害!世界上还有第二个这样苦难的民族吗?世界上还有第二个像日本军人这样的衣冠禽兽吗?

同学们脸色凝重的看着纪念馆门前雕塑:凄苦的难民:有母女、有老人、有孤儿、有伤员、有尸体……。馆外的雕塑更加触目惊心:“300,000”字样的石雕、残手臂、孤头,惨不忍赌。

在纪念馆一楼,大家在默默地扫描着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南京战役复原模型馆、大屠杀史料:日军暴行照片、武器、日记、报道等。观看见证人回忆视频,

12秒滴水墙(十二秒一滴水:寓意大屠杀期间,每十二秒就有一条命被害)。

在纪念馆二楼,同学们参观了日军侵华史、中国抗战史、大屠杀反思丛书以及有关的电影。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心情沉重,没有了出发前的兴奋,没有了轻松的心情,默默地移动着沉重的脚步,实地的考察参观,不像看书那样轻松,处处令人触目惊心,战争的残酷,更让大家珍惜今日和平的珍贵。联想到近年来东海、南海的领土主权争端,甚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担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陵寝中山陵,同学们对民族、民权、民生、博爱、天下为公等理念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两天的寻魂之旅虽然短暂,但对同学们的心灵冲击却是长远的。这次参观仅仅是活动的开始,根据学校安排,同学们还有结合课堂学习和西外人文教育,撰写心得体会,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作为高中部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课是西外高中部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他们组织学生,远赴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历史名山东岳泰山,文圣故里曲阜,世界文化遗产——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将每一个地方都作为人文教育的课堂,每到一处,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捐书捐款,做小教师,考察风土民情,调查留守子女家庭,体验当地生活。同学们回来后,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撰写考察报告、小论文。据悉,学校已经安排到甘肃敦煌的考察事宜。

寻“魂”千里中原行

——高中部赴河南安阳参观考察纪实

 四月江南,莺飞草长,在这春光无限好的季节里,高中部一、二年级全体师生到河南安阳人工天河红旗渠、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考察学习,这次活动定位于“寻找中国魂的一次精神之旅”,寻找中国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在如今教育界倚重分数,过分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的大背景下,西外此举可谓是大手笔。

在社会的推波助澜下,如今不少学校不这样做了,一是不敢,出于安全考虑;二是不愿,怕影响学习。但他们却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失了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是可怕的,缺少信仰、文化内涵、辨别是非、适应社会、团队合作的能力,就是考个好分数又当如何呢?如此看来,西外此举,对学生教育来讲很有意义。

为保证此次中原寻魂之旅能够顺利进行,林校长还亲率部分学校中层干部先行探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中原,也即河南,孕育了南召猿人,裴李刚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哺育了炎黄二帝。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从传说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母源与主体,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权和文字的出现,是中国文明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190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由此揭开了殷商时代璀璨文化的神秘帷幕。伴随着甲骨文字出现的青铜大鼎,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文字、青铜器、王权成为人类都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中原第一大宅马氏庄园,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墓,民族英雄岳飞故里,中国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曹操高陵等,显示着古都安阳厚重的文化积淀。

火车进入中原大地,就像进入一个华夏民族的博物馆,令同学们人目不暇接,不由得对源远流长的中华灿烂文化肃然起敬。

当日,乘车直达位于太行山中段的太行大峡谷、人工天河红旗渠。大峡谷两边悬崖峭壁,气势恢宏,岩石层层叠叠,高大巍峨,充满北方山脉所具有的阳刚之气,给这些生活在江南的西外学子以强烈的震撼。在那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桃花谷,同学们不断感叹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日住在林州市区,因为第二天要参观红旗渠景区,同学们都充满期待。来以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都查找了不少有关红旗渠的资料,这一次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当年林县人民是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号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的。

站在红旗渠青年洞前,随着导游的介绍,同学们被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折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彻底摆脱旱魔的影响,数十万林州儿女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大PK,他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物资极度匮乏的不利影响,凭着一锤一扦一双手,在茫茫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吃水贵如油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种精神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的精神传承。红旗渠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这种精神在中国发展史上不断培育发展,历代传承,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在红旗渠纪念馆,那一副副当年震撼人心的图片、实物极其震撼,尤其是看到当年生活困难,修渠的民工吃的野菜样品,观之令人动容,见证着当年修渠的艰辛,这时,不少同学会联想到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的一句话“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吗?说是参观,何尝不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第三天,根据学校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要到山区农村学校参观考察,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同学分成几个组,到林州市合涧镇的几所中小学考察,给小弟弟妹妹上英语课、手工课、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做游戏;到山区农户家访,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到农村学校食堂体验用餐,为他们捐款捐书。西外学子们表现了极大的爱心与热情,山区学校师生的淳朴与热情,也让他们感动,对比自己学校那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自己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事后不少同学反映很有收获,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不少同学和弟弟妹妹们互换了联系方式,结成了互助对子,并表示有机会还要来。

后来的时间,是参观考察马氏庄园、殷墟遗址、中国文字博物馆。

马氏庄园是清末头品顶戴、广东、广西巡抚马丕瑶的府第,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中原第一大宅”,主人马丕瑶虽为封建王朝官吏,但他为官30余年,政绩卓著,清正廉明,衷心报国,实心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称他为“马青天”,光绪皇帝赞他为“百官楷模”,参观后对师生也是一个震撼。

在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同学们就像进入时光隧道,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对中国语言文字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同学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中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中国文字曲折的发展历程,文明社会标志之一青铜器,这活生生的教材,使大家受益匪浅,对祖国几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有了理性的了解。

“古城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郭沫若老先生这两句诗,大家有了更深一步的解读。

考察结束了,就要返回校园了,同学们虽然旅途疲劳,但仍然兴致盎然。

灵魂的升华,精神的洗礼,我们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