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的推进汇报

2015-09-22

 

    非常高兴能代表上外西外学校向各位兄弟学校介绍我校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的推进情况。与在座的各位学校不同,我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大型民办学校,所以先容许我利用几分钟时间简单介绍下学校,因为创新实验室课程的建构是立足于学校整体,与学校的情况;学生情况和教师队伍息息相关。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是2005年经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准成立的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国际化全日制寄宿民办学校。目前我校小学、初中、高中(含国际部)有121个教学班,学生近4000人,306名教师。学校高中部总计19个班 ,其中包括8个国际班。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家境优越、相当一部分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计划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去国外升学,因此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具有中西融合视野的国际精英;把批判力、创造力和实践力作为我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实办学理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是最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在申报我校创新实验室项目时,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硬件环境建设而是反复思考讨论到底要建构什么样的课程群。下面我从我校创新实验室课程架构、课程群的具体实施与推进、课程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四个方面简要汇报交流。

一、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文艺术综合实验课程群的架构

    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其本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校的课程群架构中,我们有将其具体化为三种能力:批判力 (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 (creativity)和实践力(Practice) 我们认为过于目前过于细化的学科式教学不利于落实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建构人文综合创新实验课程的时候,我们采用的途径主要是以下三种:

1) 统整学科 ------ 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 (甚至合三为一、合四为一)

    如西外小银行课程即将数学学科+经济学; 行走课程(综合主题探究)结合所有高中阶段的学科,让学生能以课题组的形式,带着研究课题边行走边思考边探究;戏剧课——音乐+美术+表演+创作。我校的人文艺术综合实验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同时改变传统模式的评价方式,通过表演、论文集、作品展、方案设计等较综合的方式完成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2) 打破外延 -----打破对传统学科的界限,解放教师固有的学科教学概念。

    如创意写作课程就是让教师改变传统的写作课教学模式,借鉴西方的creative writing课程,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陶笛课程则改变了传统的音乐课的教学范式,让学生从学会使用乐器到举办家庭演奏会再到制作陶笛进而创作自己陶笛作品等

3) 开设原创课程 ----- 教师个人或团队根据办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创设新的课程进行教学实验与实践。

    如批判性思维课程 (critical thinking)由我校贾文霞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长、借鉴西方批判性课程材料,根据我校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思辨力批判力和资料搜集与批判性阅读能力、辩论能力等为抓手开展教学而人文艺术沙龙则通过经典阅读(国学)教师团队为课程开发和实施小组,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并定期外请各方专家以沙龙形式呈现课程开展。

    可以说我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文艺术综合课程建构体现的是一种课程取向,是我们学校对课程的理解:课程绝非是狭义的教室中精心设计的教学行为。课程不限于课堂,更多的课程是课堂外的非规范学习;是体验是经历是生活。我们需要做得是为我们的学生构建一个美好、真实、丰富的课程生态。因此,回到创新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建设上,我们学校的人文艺术综合创新实验室不仅仅是一个摆放了实验器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它是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融合教学、展示和视听动手实践、学生能真实体验的场所;它一部分是由多功能展厅和音乐多媒体实验室组成;一部分由各个工作室构成(陶韵轩;泥塑天地;竹欣阁等)一部分由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或专用教室的场所构成(国学教室;柏拉图之角;创新工场等)一部分由某些课程需要的体验式物理环境构成(西外小银行;空中花园等)。这个综合创新实验室既是教育教学发生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开发之地,同时也是积极优质的校园文化的展示空间,同时也承担通过环境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真正让师生在这样的实验室环境下产生“交互作用,整合发展”的具体行为。

二、课程群的具体实施和推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仅仅依靠某一门课,它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能让学生长期浸润的课程群,因此我校在课程实施中大胆尝试打破常规课制,通过长短课;大小班;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讲座与沙龙穿插;学校内和围墙外相融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

(1)   行走 (全体学生必修课程)

小学部每学期至少1-2次,松江周边,当天来回

初中部每学期至少1次,上海市内或江浙两省,1-2天

高中部每学年1次,背起行囊行走华夏  5-8天

1、 行走课程

    “行走”课程是我校对“教育往往发生在围墙外、天空下、大海边”最好的理解并付诸行动。从建校第一年起,我校就坚持开展行走课程----实践探究活动。我们的高中学生走过革命老区井冈山,文化圣地泰山曲阜,中华文明荟萃的河南安阳,在在天苍苍地茫茫的甘肃爬过鸣沙山在酒泉发射基地宣过誓;14年我们高中生又去了内蒙,亲身体验风吹草低见牛羊;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话。随着行走课程的坚持开展,我们发现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每一次行走前,各科教师会组成导师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研究团队,带着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学生们的结题报告、自己拍摄的记录片、制作的宣传册等形式丰富的研究成果就是课程学习最好的注解也往往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行走课程也在我们的初中部和小学部开展,他们登上了长兴岛,走进了江南水乡西塘,品味了苏州园林的秀丽,去年我们的初中部又开展了以“走进上海 走近上海”为主课题的行走系列课程,带着我们的初中生完成了探秘上海弄堂;走访创意园区;图书馆之旅等子项目。

2、批判性思维课程(高一高二必修 每周1节)

    蒙田曾经说过“教育不是培养驮着书本的蠢材”。批判性思维课是培养学生三力很重要的载体。在这里,所有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主导者;在课堂中处处可见学生创造和批判的思维火花和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力。在这里,学生的信息搜集、素材整理、批判性思考力、团队协作力、演讲辩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课程为新型师生关系做了最好的注解,因为在这个课堂里时时都能看到平等的师生关系。

2、 西外小银行(高中国际部必修 每周1节;其他选修)

    我校是一所是十五年一贯制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学生普遍来自于富裕家庭,缺少对创造财富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因此通过西外小银行这个课程,我们力图让学生学会理性地使用财富、科学地管理财富、智慧地累计和发展财富,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财商同时不忘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让学生成立各类基金的形式,不但在创立基金管理基金运用基金的同时锻炼理财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帮困扶贫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性。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课程既有一定的经济学部分概念学习,也更多地有体验式实践类学习,比如开发基金并模拟基金销售、股票模拟买卖并销售、完成项目企划书等。

3、 小陶笛大视野(全体学生必修 每周1节;高阶课程选修)

    作为上海市优秀校本课程的“小陶笛大视野”课程是我校校本课程中开发最早也最成熟的一门艺术课。我们从普及传统乐器陶笛的教学到探索艺术教学的评价方式再到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办学十年一门器乐课反映了我校艺术组课程建设的点滴也见证了老师们对课程建设的深度理解。我们从单纯的器乐教学到思考如何创新评价方式;开发了如家庭演奏会;全校陶笛精英赛;多次带团到日韩欧洲参赛,今年我们的陶笛队在卢浮宫前的快闪表演更是让学生们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体验。去年,音乐组和美术组的老师又合作开发了美化陶笛;泥塑陶笛等短课程;今年初又利用3D打印课程进一步开发了陶笛设计与制作课程。目前,艺术组的老师正在推进陶笛作品创作课程。

4、 戏剧 (初高中非毕业班必修每周1节;小学选修;五年级年度大戏一台)

    戏剧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最好的舞台。学生不仅能在戏剧课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交流力、实践力和创新力,更是学生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很好的载体。我校所有学部均开设戏剧课,根据学生年龄不同,我们的戏剧教学高中部以必修形式,每周1节,每学期有高中部戏剧节,高中的戏剧教学不仅仅是表演,还更多地是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在戏剧各元素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舞台,比如说舞美、道具、服装、剧本编写、配音、表演、剧务、摄影录音、导演等等。初中部7年级每周1节英语课本剧必修课;8年级实验班一周1节英语戏剧课则主要立足于课本和名著,通过戏剧课将语言的输入上升到高阶输出。小学部则将戏剧课作为拓展选修课程,但是每年会有一台由小学生表演的毕业大戏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开设三场。12年《钦差大臣》13年的《家》、14年的《巴兰京幻想曲》15年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都让所有人对小学生们的表现力为之惊叹!

5、空中花园(初一年级必修每周1节;高一高二选修)

    李老师让在整个课程群架构下,就某一门需要一定的创新实验环境,核心是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的课程做点深度交流,那我就以空中花园为例,比较具体地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最初选择之所以要在人文艺术综合实验室课程群架构下加上一个看似非人文非艺术的偏科技类的课程的原因是我们觉得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较差,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同时希望通过这门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又能去探索研究人文/艺术/科技学科的整合。 首先,这是一门需要特定创新试验的环境才能开展的课程,是一个关于新型实验室环境下的多浆植物种植培育课程,它将生命科学和劳技课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和应用,实现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多肉植物的培育,拼盘,种植,配土,养护等等,充分体现了“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就能学习到一些课堂外的实用的技能。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多浆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探索,记录数据,并且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在改建实验室时,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学校拥有的极为适宜的学校四楼走廊的全玻璃阳光房来开设适合某些植物生长的课程。课程实施的核心在于学生动手实践,下附学生小组记录单:

步骤      操作记录     目的      结果或现象

准备      1、盆土

2、野生观音草  透气、透水、供肥   -----

种植      盆栽时每盆         株。         

护理      浇水:

光照:

施肥:        

结论与思考:   

    《空中花园---校园多浆植物园艺探究》创新实验室项目,是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机械操练教学模式的,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比较、撰写研究报告、小组研究等实践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因此课程的评价模式也随之改变,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植物种植情况评分;多肉植物景观设计项目;参观科技馆完成参观项目单等综合评级体系完成,这样的评价模式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

    创新试验的课程研究核心其实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在空中花园这门课程中,我们大胆地开发与其它课程整合的系列学习,并且不仅仅把这个课程就停留在空中花园(阳光房)内,。比如说我们让学生们自己种植多肉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完成科学实验报告后利用3D打印技术让学生们设计制作花盆,再与西外小银行理财课程相结合,指导学生定价;制定销售计划;最后分析销售情况。其实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对学生很好的生命和生态教育。

(6)创意写作(初高中必修每周1节;小学部每学期4课时)

    创意写作课程最早是由我校高中国际部外教Michael. R.和孙琳琳老师开发并在初高中国际部作为必修课进行教学的。外教老师主要负责英语的创意写作;孙老师负责中文的创意写作,短短几年间这门课就成为了最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学生们的原创作品集层出不穷,学校还为学生们的作品集举办了签售会。自13年底开始,由外教老师负责对全体语文和英语老师进行创意写作课程教学培训,学校在14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创意写作课程,并且在14年底组织了全校范围的中英文创意写作大赛。当然与其他基本人文艺术综合课程相比,创意写作课程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研究。

(7)人文艺术沙龙(不定期开展基本为每月1次;全体师生选修)

    我校的人文艺术沙龙是一门最不像传统课程的课程,但是它被全校师生票选为最有味道的课程。它不定期开展;不受考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限制;没有专职教师人人参与;没有选修门槛不需要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考核; PPT上有近三年部分我校的人文艺术沙龙的主题,其中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主讲的主题也有家长、专家和大师们的参与。比如说最近一期的《牡丹亭中的双重世界》就是由语文老师和音乐老师主讲;《唐卡艺术》就是由学生家长组织的展览和专家主讲;《诗歌与人生》则在叶开老师为学生上了一堂非传统语文课后与老师们聊开了如何教语文;《聚焦华人文化和教育的下一步》则请了台湾道禾书院的创始人曾国俊与我们的老师、家长一起探讨华人的教育何去何从。总之,我校的人文艺术沙龙这个特别的向全员开放的选修课程恰恰是人文艺术综合课程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说行走课程培养了学生们刚健的人格,那么人文艺术沙龙则熏陶了他们的人文情怀!

三、      课程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对创新实验室课程管理我校突出以下八个字:专人负责;规范管理;建设两个课程小组:

1、创新实验课程开发与建设小组

工作职责:

a.根据学校办学目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各学部学生情况,围绕创新实验课程群开发和建设校本创新综合实验课程。

b. 根据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特点,开发与建设具有阶梯式发展特点的校本创新综合实验

2.    课程监督管理小组(建立课程质量监管分级制度)

    形成由校级领导组成的学校课程监督管理小组(校级领导)和由学部教导和教研组长组成的学部课程家督管理小组的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听课、学生反馈、教师研讨、与任课教师座谈等形式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同时收集整理必要的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材料,如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教学反思、学生作品、相关图片视频等等。

    两个校级层面的小组主要是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框架结构上对人文艺术综合课程加以思考与完善,同时负责对综合课程直接实施教学的教师和团队定期组织培训与研讨;而学部层面的课程开发与管理团队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学部的特点如何具体开发是推进符合本学部的综合课程,同时对日常教师的教学加以管理与监督。

(二)  师资团队建设

应当说,确保课程建设成功落地的关键因素在于师资!我们在创新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遵循以下十二个字:人尽其用、取长补短、引进外援。

尽力挖掘已有师资优势和特长 ---- 人尽其用

以团队合作促创新课程开发与实施 ----- 取长补短

利用高校资源及招聘专职特色课程教师 ------ 引进外援

目前我们的师资队伍构成如下:

戏剧 ----- 马一天、余鋆、Carlos(专职3人) 许欣(兼职1人)

国学与人文艺术沙龙 ----- 孙琳琳、陈舒元(专职2人)闫爱珍(兼职1人)

陶笛 ------ 音乐组

西外小银行------ 潘莉莉

空中花园 ----- 史佳磊(专职1人)科学组(团队)

行走课程 ------ 各科教师兼职

创意写作 ------ Michael.R. (专职兼负责培训语文和英语教师)、孙琳琳(全职)、闫爱珍(兼职)

批判性思维 ------ 贾文霞(专职1人) 张侃(兼职1人)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略)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201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