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2016-06-12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摘要:300-500字

    2012年度第一轮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建设的重点在于开展围绕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建设,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凸显符合学校申报的实验室特点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有直接作用。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大趋势,现代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是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文艺术综合课程建设是在人文艺术综合创新实验室创建过程中对学生批判力、实践力和创造力的有效培养途径的研究。在课程实际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通过文献研究、观察法以及行动研究,梳理出学科整合、打破外延和开设原创课程的综合课程群的建设途径,同时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调查研究了不同课型、不同课时和不同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方式和效果。同时,在每个课程具体实施中开展综合课堂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500-800字)

(一) 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提出“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上海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未来上海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为了响应和贯彻《纲要文件》,2012年度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作为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大型寄宿制民办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很大,课程设置丰富,既有国内部又有国际部。培养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既有爱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中西融合的国际公民”是西外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自建校伊始,西外学校的课程显现出其独特的综合性,同时作为一所建校十年的外国语学校同时又以人文艺术课程见长。2012年度在第一轮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项目申报中,西外学校的人文艺术综合创新实验室成为了松江区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2014年开始推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 研究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质教育的必然追求。综合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艺术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平台,关注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变知识的课堂为生命的课堂。通过本课题的行动研究,一方面课程开发者(参与者)厘清概念、梳理纲要、研究课堂教与学、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初步制定课程大纲(教材),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具有高度综合性又以人文艺术课程见长的十五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在开展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研究中寻找创新综合课程群构建的途径中的经验反思本身亦有借鉴价值。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000字以内)

创新能力又称创新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关月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著》一书中提出创新能力是人们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根据《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01年的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中指出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    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他同时也强调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在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也至关重要。

创新实验室课程开发亦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由学校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具有多样性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开发》一书指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整合和华而不实与改而不变的问题。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改革者的面孔出现的,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其开发根源在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引和教学现实的批判的需要。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大趋势,现代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是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这类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结构合理、知识视野开阔、思考方式可靠性强、思维品质创新含量高。(《综合课的整合创新教学》,周辉兵著,2010)

三、   研究方案

(一) 概念界定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是方法、技术、理念创新的能力,是突破现状、独辟蹊径并不断超越的能力,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魄力。在优胜劣汰、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制约个人、企业、社会生存和发展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创新力决定竞争力,创新力决定成败。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改革者的面孔出现的,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课程师资梯队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4.实验实习实践条件建设。5.教学文件齐备。6.课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7、课程管理。

(二) 研究目标(200字以内)

1、如何创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及学校培养目标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人文艺术综合课程,并在创建过程中思考人文艺术综合课程的概念、范畴、具体实施、评价方式。

2、在实践人文艺术综合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课程大纲、教材、辅助资料,假以时日形成与创新实验室相呼应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实验室校本课程体系。

3、在课题研究中,着眼于推进综合课程中如何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

(三) 研究内容(300字以内)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将在以下几个课程实践与教学中分别有侧重点的开展研究:

1、创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及学校培养目标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人文艺术综合课程群 ---- 课程整合 (戏剧课程;西外小银行);打破外延(创意写作;陶笛课程);开设原创课程(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行走课程)

2、通过行动研究,探索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创新素养能力养成的作用 ----- 人文艺术沙龙、行走课程、陶笛课程

3、通过人文艺术创新实验室课程校本教材制定、活动方案、研究展示课、学生作品、问卷调查、实验室物理环境建设等多方位的材料反思总结在推进人文艺术综合课程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四) 研究方法(500字以内)

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的方法。文献调查法主要具有三个特点即历史性、间接性和无反应性

2、观察法 。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3、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四、   研究过程(1000字以内)

1、2014年8月底成立以校长室牵头,教导处具体负责,以高中国内和国际部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实验室人文艺术综合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主要参与成员为林敏、励倩宁、张晓峰、李东、宋玮、贾文霞、陈佳艺、孙琳琳、胡文宁、马一天、余鋆。

2、2014年9月研究小组确定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建设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

3、2014年10月研究小组内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并且确定各人负责的子课题,同时完成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方案申报并取得立项同意。

4、2014年11-12月基本完成文献调查部分的研究内容,同时第一次请外聘专家来校论证及辅导。

5、 2015年1月所有人文艺术综合课程授课教师或小组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完成第一轮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

6、2015年2月-6月 根据研究方案有序推进课题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期间第二次请外聘专家来校指导

7、2015年7月-8月 所有人文艺术综合课程授课教师完成课程实施反思及优秀教案汇总,同时在全校教学论坛中做专题汇报。

8、2015年9月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并于9月25日在上海交大附中参加由装备处组织的课题组交流学习活动并做主题发言。

9、2015年10月-11月对照课题研究方案中的各项计划进行梳理,推进针对综合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集中开展行动研究。期间第三次请外聘专家前来听课和指导。

10、2015年12月结合西外学校十年校庆系列活动,开展人文艺术综合创新课程公开展示课,同时以《课程建设---回顾与畅想》为题完成西外课程建设报告。

11、2016年1月-2月 整理所有相关课题研究资料并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果(5000字左右)

首先,根据提交的研究方案中的预期研究成果完成部分整理列表如下: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完成情况

1

2014.9—2015.12

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校级( 节)、区级( 节)、市级( 节)展示课

展示课

照片及视频剪辑

贾文霞

已完成

2

2014.9—2015.12

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校本课程教材(初稿)

文本

贾文霞

已完成

3

2014.9—2015.12

学生论文作品集

论文

贾文霞

已完成

4

2014-2015

《梦魔方》原创小说作品集系列4

文集

发布会

孙琳琳

已完成

5

2014-2015

人文艺术沙龙课程讲座系列4

讲座

视频剪辑

孙琳琳

已完成

6

2014.9-2015.1

经济金融课程:积累你的财富

教材及教案(电子版)

潘莉莉

已完成

7

2014.9-2015.6

西外小银行实施成果

项目调研报告,企划书(电子版)

潘莉莉

已完成

8

2014.9-2014.11

行走课程安阳行系列研究论文集

论文

宋玮

已完成

9

2014-2015

行走课程集

书籍

张晓峰

已完成

10

2015.12

西外创新实验室课程集

书籍

励倩宁

已完成

11

2016.3

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励倩宁

已完成

其次,本报告将就研究内容在课题研究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分别说明如下:

(一) 西外小银行

1、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定位在通过项目体验式实践类自主学习教会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金融知识、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让学习理性地使用财富、科学地管理财富、智慧地累计和发展财富。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财商不忘与德育教育结合,通过让学生成立各类基金的形式,不但在创立基金管理基金运用基金的同时锻炼理财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帮困扶贫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部分概念学习、体验式实践类学习,如开发基金并模拟基金销售、股票模拟买卖并销售、完成项目企划书及“西外币”项目推进等。本课程为西外高中国际部必修课程,每周1课时,2016年起小学部试点“西外币”项目与英语学科的 “Happy Go”超市项目结合。

2、研究侧重点: “西外荣誉币”----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西外小银行课程中开展了如金融理财、西外财富榜等活动,伴随课程诞生的“西外荣誉币”贯穿了整个课程的教学与项目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西外荣誉币”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品德教育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我校开展了针对“西外荣誉币”在德育教育上的行动研究。如各项行为规范的评比项目和学习活动等我们将其转化成西外荣誉币的形式。而西外财富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公布,每位学生的西外荣誉币对班级是否能进入西外财富榜至关重要。根据学生座谈结果,我们发现比起之前枯燥的分值式列表,学生非常欢迎这样活泼现代感十足的方式。除了张榜公示累计荣誉币的形式以外,如何让西外荣誉币在校园里流通起来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学校组织的义卖中、学校电影课程和人文艺术沙龙门票等活动中让西外荣誉币流通起来。201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学校“Happy Go”超市中将寄学生在各科学习作品(如美术课上的画作、语文课的优秀作文集、英语绘本等),而唯一流通的货币就是“西外荣誉币”。

(二)小陶笛大视野

1、课程概述

陶笛是我校长期推广“乐器进课堂”和人文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课程,也荣获了上海市优秀校本课程。学校全面普及陶笛教育已近6年,采取小学和初中必修每周1课时,高中部选修。每个年级成立社团,每个学部成立校队,在其中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全校的精英陶笛团,从而体现了普及、拓展与提高三个课程层次。西外也因此成为了首个在上海地区荣获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教学的基地学校。陶笛课程从基本的乐理知识起步,通过日常教授吹奏技巧,结合校内外比赛、艺术交流等形式的演出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陶笛课程作为人文艺术创新实验室课程群中的重要一环,主要成为了学校在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的实验课程以及承担了对课程资源开发探索的重要研究。

2、研究侧重点

(1)评价方式

陶笛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性,我们尤其关注多元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陶笛课程不同于简单的器乐教学,不是简单的由音乐老师来考评学习成果;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校互评;各级各类比赛演奏表演等形式的评价方式贯穿整个课程实施。如西外陶笛家庭音乐会是一种创新评价方式。所谓家庭音乐会,是指学生在家庭生活化的环境下给家长演奏,由家长反馈对教学成果满意程度的评价机制。这不但激活了家长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也起到了课程层面的家校互动的效果。再如“我吹你评”的方式鼓励学生从被评价角色转为给予他人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评价同伴的形式锻炼表述对音乐的理解也通过自己找同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在陶笛课程实施中,我们强调“跨界”,即将陶笛课程同其他学科整合,比如与美术学科整合后,学生手绘陶笛;烧制陶笛;那么在评价中,学生其他的素养也将被考虑其中。

 

2)课程资源开发

西外陶笛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阶段:首先是校内资源开发。音乐教师根据现有的能找到的课程素材和资源加以改编整合自编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其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校外资源引进校园并深度合作。比如与陶笛协会深度合作,不但将大师们请进校园,并且每年举办“洪啸杯”陶笛新年音乐会。再次是加大各级各类陶笛艺术交流活动,让高层次高规格的艺术交流活动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2013年9月参加松江区月映浦江中秋诗会;2014年7月学生艺术团赴韩国首尔舍堂学校与韩国陶笛会长朴凤圭先生交流。2015年7月赴法国以及意大利博洛尼亚与GOB进行了文化交流,2016年1月赴日本东京,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和著名陶笛演奏艺术家高沐阳光先生交流。

(三)创意写作课程(Creative Writing

1.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学生们首先学习、分析小说名著学习不同的文学写作方法。之后,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学习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民间故事到科幻小说,从哥特式恐怖片到史诗。一篇引人入胜的作品完成需要借鉴和运用名著中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意写作课程结合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语法来全面激发提升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每一学期,西外《Camera Obscura收录学生和老师原创的英语作品而《梦魔方》则收录学生中文作品。

 

2. 研究侧重点 ---- 跨学科英语语言学习和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创意写作运用跨学科英语语言学习和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教学模式是大量的模仿练习、进而到自主创作。大量类型的优质参考例作让学生可以有所借鉴,并在情节、背景和叙述上获得灵感。

    一般而言,学生通过视觉获取信息会更有效率。一张好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因此,卡片、PPT甚至肢体语言都是传递想法的有效途径。像看图说话这样简单可行的方式可以激发深入的思考,即便是空房间中的一张照片也可以是一个故事灵感的源泉。所以在课堂中,我们需要问学生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设计人物情节卡壳时让故事得已延续。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这个故事,脑袋里盘旋的“为什么”能促使他们不断自圆其说。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可以积极尝试创意写作,教师在课前准备至少一篇自己的作品在课上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明白,老师不是用命令的方式让他们被动接受这门课程而是和他们一起学习和探索。在每一次课结束后收集有创意或优秀的学生作品在下一次与全班所有同学分享,激发每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自信。

创意写作的授课方式和评估方式都比较灵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写作内容不断丰富,基本的错误却随之减少,这就能给予优秀的评价结果。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并不出色,但有时你会惊讶甚至感动于他们的写作作品,也就足以说明教学效果。评价时学生为创作付出的努力远比天赋的权重高的多。(学生的投入30%、作品原创性30%、思辨性20%、语言表达20%)

(四)人文艺术沙龙

1、课程概述

“沙龙”这种缘起从17世纪巴黎客厅的跨界聚会形式,在西外中西融合的大家庭中变成了师生和家长、专家深度交流的舞台。同时也是人文艺术创新试验时课程群中的重要一环。人文艺术沙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它从教室的一方天地走出来,将教育时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参与人文艺术沙龙课程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老师,更有学生、家长、教授学者、文艺界名流等,内容涉及中西文学、艺术、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如建校之初的“西外——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邀请了高盛前总裁约翰· 商顿、哈佛燕京学社执行主任彼得·凯利、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塔尔本·沙哈尔以及Google全球名誉总裁李开复博士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先生等一众“大咖”。“语文的维度”、“寻找第十个缪斯”、“Increas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学林论道”、“《牡丹亭》中的双重世界”、“通感的艺术”、“The Great Gatsby”等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专家学者,为老师和学生们深度解析教育教学和追寻人生意义及文化的真谛。2015年,学校又为师生带来了水月堂珍藏唐卡展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讲座,与外滩教育合作了两岸教育界专家的关于“华人文化和教育的下一步”的深度碰撞对谈等。

2、研究侧重点 ------ 课程实施模式与课程内容

人文艺术沙龙是一个跨界思想对撞的平台,西外学校的自由,平等,尊重,宽容,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校园文化,是要给师生创造一个宽松无边际的成长环境,是西外大课程发展的深层源泉,没有这个校园环境氛围,师生就不能真正去“想象,创造,重构和再造”,教育的空间和格局,人的教育是需要有规范,流程,但更需要有自主发展、自由呼吸的空气与平台。所以在建设人文艺术沙龙课程时,我们关注课程实施的灵活与多样;人文艺术沙龙主要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其中以选修为主。必修部分则与每学期学校课程总纲要重点部分对接,比如说15年的“电影板块”就是贯通全校的必修板块,但是其中的内容又根据学生的年龄有所不同。 根据主题的需要,每个板块的课程实施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是一期1个小时结束;有的连续几期开展;由于课程的性质,人文艺术沙龙采取由课程小组规划,第一周公布计划和各期内容,教导处与学部统筹协调,挑选必修与选修的内容。部分主题又与“行走”课程结合。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我们强调兼容并蓄,凸现人文特色,关注时代话题,并且积极探索外界可利用资源。

 

 

2014-2015学年度文化沙龙课程安排表(下)

主讲人姓名

主题

时间

Cade、闫爱珍

《雅歌》——诗画合一

1月16日12:00——13:00

罗伊·阿斯科特

Syncretic Cybernetics

——art in the time of change

3月4日13:00——15:00

李洋

妇女节专场——泼妇文化的性别诗学

3月12日8:50——9:30

林敏及全国名校长等

未来教育是什么

3月18日18:00——19:30

余鋆

凉风有信忆故人——追忆张国荣

4月1日11:30——12:30

段学俭、田健东

寻找第十个缪斯

4月10日14:30——16:00

余党绪

文学公开课——思辨性阅读

4月10日11:30——12:30

YQ(学生姚全)

校园微电影《茫沫》花絮杂谈

4月18日9:00——10:30

闫爱珍

从“竹欣阁”到《竹心》

4月20日11:00——12:00

陆天又

灵魂的独行与花火

4月30日15:00——16:00

Sonia

无用之用与数学之美

5月6日13:00——14:00

肖君海、妙子

水月凡尘·静观世界

——“水月堂”珍藏唐卡西外周展

5月12日9: 30——10:00

曾国俊、林敏

华人教育的下一步

5月18日13:30——20:30

陆春彪

生命的图解

5月20日15:00——16:00

陈骁

上海教育“晒课表”

6月15日15:00——17:00

李阳

疯狂英语的疯狂历程

6月28日14:00——15:30

励倩宁

BBC一部纪录片引发的思考

8月24日14:30——16:00

(五)行走课程

1、课程概述

行走课程是西外非常有特色的一门实践课程,从建校至今,已经坚持10年。行走课程分为三个板块:境外和省外的大型走;省内和市内的小行走,以及校内的微行走。与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不同,西外的行走课并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的集体“旅游”,而是试图通过研究性学习,将行走课程与校内课程进行完美的结合。行走课程的时间也不是安排在寒暑假,而是放在学期中间,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的行走路线南下最远到都江堰,北上最远抵希拉穆仁大草原,足迹踏遍神州三分之二的国土。泰山、井冈山、安阳红旗渠、敦煌莫高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乌鲁木齐国家博物馆、成吉思汗陵,这些著名的景点,这些祖国的瑰宝,都成为了西外学子探究钻研的课程资源。

2、研究侧重点 -----在行走课程中开展走出课堂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要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研究课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社会或生活问题的过程。但实际上,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面临很大困难,比如现行学制下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学生研究能力的欠缺,特别是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等。为了突破以上桎梏,也为了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成长的巨大作用,我校探索了一条新的研究性学习之路——在行走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走出课堂,走进山野,直面现实,直击生活,去找寻研究课题,去求解课题答案。

十年的尝试和摸索,我校已经形成了在行走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首先,行走课程之初,各科老师都从本学科的角度,先介绍本次课程内容和行走地点,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根据各科老师的选题指南,学生确定自己或小组的研究性课题,着手制定研究计划。并且,要在出行前,完成研究性课题的资料收集、筛选工作。在行走课程中,各科老师不仅会随行,而且及时引导学生们在旅途中多思考,多提问,多搜集信息,学会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最后,行走结束返校后,老师会指导学生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论文答辩。迄今为止,师生共同完成了上百个课题,比如《时尚敦煌》、《我眼中的西北风》、《沙漠中的生命》、《舌尖上的西北》、《一座雄关的背影》、《丝路·思路》、《飞天·酒泉》、《永不退色的美——敦煌壁画中的色彩研究》等,出版了两本研究性学习论文集。

通过在走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实现了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加深了学科课程内容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的精神;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六)批判性思维课程

1、课程概述

这是一门以对论证的理解、重构和评估为核心而展开的逻辑思维训练课程,是北美高校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逻辑学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掌握理解、重构和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政治演说、法律诉讼、社会评论、商业谈判等)中的实际推理或论证的逻辑方法和技能,学习如何使用一般的逻辑工具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辨识论证的要素、结构和方法的分析能力以及从论证中提取综合信息的概括能力;培养提出和处理批判性问题(Critical questions)以及评估论证的有效性和论证性(Soundness)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012年9月,我校高中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必修课程,每周一节。课程中,教师运用大量的实例、全面的剖析、深度的思考,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研究侧重点 ------ 如何通过教学手段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对教师挑战度最高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该课程实施中,我们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课程关键目标在于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如何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获取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正确的东西;如何辩证地看待事物同时不偏颇地找出规则不合理之处,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传授分析、重构和评估论证的逻辑方法和技能。

(2)使用“提问与点评”的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适当组织“讨论或辩论”,提高理解、重构和评估论证的自我运用能力。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师一开始只是讲解一部分内容,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去挖掘。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很大程度上的调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另外,教师在整个课程当中,一直都是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学生是分小组作业的,最终由学生代表或全组上台陈述观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产生疑问,互相讨论,寻找最合理的结论,并对于结论进行论证。整个过程,学生的结论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理论的依据不断地修正,这样学生对于某一现象或某一个问题的学习也在不断地深入,最终,也许所有同学对于同一个问题所给出的结论都是不同但又都是有理有据的,形成自己开放的课题结论。

(七)戏剧课程

1、课程概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在音乐和美术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影视、戏曲等艺术课程。戏剧是一门将多种艺术融于一炉的综合艺术。一台戏剧演出要涉及剧本、表演、朗诵、舞美、配乐、舞蹈、道具、服装、灯光设计等等……几乎就涵盖了所有的艺术门类,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学生全面的潜能,培养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造力等综合素养。西外戏剧课程不是培养专业的演艺人才,而是通过戏剧的方式,展开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集语言、形体、音乐、美术等多元智能于一身,综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实现全人和品格教育。西外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开设戏剧课,以初高中国内国际部为例,戏剧课为每周两节,必修课,专职教师3人,其中1人为外教。

2、研究侧重点

1)戏剧课教学的实施方法。

戏剧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门艺术,学生自主管理,多部门紧密合作,完成戏剧的排练和演出。经过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了一些艺术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有的具备领导才能、有的擅长手工,有的喜欢拍照摄影、有的还是艺术特长生等等,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成不同的工作部门,引导学生民主选举,选出导演、编剧、舞美、道具、服装、音乐、舞蹈、摄影、宣传等部门。有的负责台前,有的负责幕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每个部门成立之后,要制定自己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然后按照计划表完成各项工作。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在戏剧课程可以结合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元素,通过巧妙的设计表演,可以使学科知识得到深化和内化。

2)教学成果

西外主要采用为全体学生搭建平台来展示西外戏剧教学成果。比如学校的周周演、gala day文化节、年度的戏剧节、区市国家级各类比赛。比如小学部每年都会为学校呈现一台大戏,2012年果戈里的《钦差大臣》、2013年巴金的《家》、2014年的《巴兰京幻想曲》、2015年师生共演的《黎明之前》。初中部课本剧和配音大赛成为了一年一度展示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而高中部一年一度的西外戏剧节里学生的表演从中文跨越到了英语、从剧本结局的改编到完全独创,题材也跨越了古往今来的优秀故事情节,戏剧课程让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和批判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六、研究成效(2000字左右)

在推进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时,课程建设与研究成为了创新实验室项目的重中之重,因为从教育的本质而言就是要看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学生有什么用,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从课程文化的角度看课程,那就是所开设课程对学生的品质、价值观、能力和发展力的影响。为了使创新实验室真正发挥激发学生特长与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的科学与否、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与反思、课程构建期遭遇的困难和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