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林敏教育随笔26-27

2016-11-10

 

26、学生核心素养与校长的专业素养

----林敏教育随笔26

今天,应邀参加了华师大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一场“中外名校长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校长的使命”。会上中外校长嘉宾们都做了很好的交流分享,我也以“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生成”为题作了发言。讲核心素养,一定离不开课程,课堂,评价方式,这是中外校长们的共识,围绕着如何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多元,开放,跨界的新课程体系,如何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时空中,即课堂的结构与流程中,重构我们教与学的最有效模式,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与方式,中外校长们各抒己见,从教育哲学,脑科学,最新认知与深度学习理论,到课堂微观结构及流程分析,核心素养不再是飘浮在空中的云彩,而是中外校长们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与操作的深层反思。

在作最后总结点评吋,校长培训中心的代主任提到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校长的专业素养的内在关联,是这次会议最重要的“点睛之笔”。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实到位,我们每一位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要到位,我们的课程领导创新力,课堂建构执行力,文化审美想象力,思想批判反思力,团队沟通引领力,这些校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能否让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必要条件。也许,校长的专业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在教育生长的过程中紧密相联,互相依赖,促进,共生共发展的教育内涵。校长,也包括我们的教师,是与学生共享一个自我发展的大平台,同时同步同源地不断生成和积淀虽表面不同,却有深层内在同构性的“核心素养”。换言之,只有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落地的过程中,我们做校长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生成和发展,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和他者”共同建构的,双向共赢的过程。

 

27、沃土、圆梦、生命、博雅

----林敏教育随笔27

这标题上的八个字是前天在贵阳一所民办学校所听到、看到和内心真正感悟到的。校园中的一景一物,从教学楼过道里的一排排书架,连接每栋楼的人文自然景观廊桥,到青石铺路、池塘边上,孩子们的开心农场,一片片绿色植物。经典书坊里的茶艺、棋道、古琴与书画,是孩子们每天的文化浸润。校园里的”新三子”(池塘里的鸭子,地上吃着青草的兔子和天上飞着的鸽子)对应着经典阅读中的“老三子”(孔子,老子与孟子),“三堂育人”(集用餐,读书,演讲多功能的生活学习区),重构了这所学校的“育人”空间。

这所学校思考的是,课程和课堂如何孕育师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不是单面单一的,孩子们的教育时空也应该是多元多样,斑澜多彩的。师生会不会“面对一朵野菊花,怦然心动”?生长而不是成长,能否成就师生共同走向远方?这是这所学校所最关注的教育内涵。

校园处处都是生命课堂:蒙童养性,少年养志,青年养德。养性,顺应天性,游戏故事,古诗诵唱,意境美感,故事课,选材正能量;养志,文化星空,各种英雄人物展示表演,读书分享,励志故事;养德,经典选读,大手牵小手!博雅大树参天长。

听完介绍后的对话中,教育部华师大校长培训中心的刘教授以该校的校训作哲思点评:心与诚的解释,有根有灵魂的学校。格与诚。实悟为格,格是从实物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到理性层面,悟出道理来!实践为诚,在实践中运用良知,对理念,心的践行,大诚至善。知行合一,是一个反复循环过程,永无止境的过程。悟、实践,自在之知到自为之知。自觉是到了悟道的层面。性、志、行,三者并存,德一以贯之。

何谓学校?王阳明当年就在离该校园不远的地方沉思

“知行合一”,如何“致良知”。教育最本质的追求是“唤醒”,是唤醒个体生命的内心“自觉”,这种“唤醒自觉”,要有自然的沃土,人文的博雅,生命的体验和梦想的追求。

真正的教育源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