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动态

西外高中语文学习标准

2013-08-0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即人们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人类文化的沉淀与传承都是以语文为载体的。所谓人文性,是因为语文与人紧密相连,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的。语文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总体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语文有了今天的多姿多彩。

为此要求西外的高中生学习语文要做到自觉,规范,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一.语文学习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选修和大量的课外阅读,西外学生应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

1. 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积累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特点,逐步形成颇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2.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维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 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交流和思想碰撞。

4. 应用,拓展——开拓视野,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会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5. 发现,创新——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又要尊重他人的成果。

 

二.语文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   阅读与鉴赏

1. 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2.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况要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批判力。

4. 能与杜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5.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阅读感受。

6.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7. 阅读鉴赏中,了解释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8.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汲取民族智慧。

9. 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和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中注意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0.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八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200万字。

11. 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学习成果。

12. 学会灵活使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索和处理信息。

(二)表达与交流

1.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2.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3.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健康;思路清晰连贯,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

5. 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述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5万字。

7.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 注意口语特长,不同交际场合,恰当地进行表述。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 学会演讲,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感染力、力求有个性有风度。讨论中积极发言,恰当地学会应对和辩驳,朗读中能传达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备一定的感染力。

 

三.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   诗歌与散文

1. 培养鉴赏诗歌与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理解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读懂部分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学习古代的诗词格律基本知识。

4. 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艺术特长,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 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交流成果体会。

(二)   小说与戏剧

1. 培养阅读古今中文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产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 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学习写作小说、戏剧评论、力表自己感受和新颖见解。

4. 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5. 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

6. 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三)   新闻与传记

1. 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与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 阅读新闻通讯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 广泛搜集资料,对资料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写作。

4.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四)   语言文字应用

1. 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适应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讨论与交流。

2. 阅读应用文,按照有关格式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3. 增强口头应用能力,不同场合会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讲等活动。

4. 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

5. 端正文字书写,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有效性。

6. 拓展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用计算机编辑,版面设计,创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等。

(五)   文化论著研读

1.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 借助工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情况,排除阅读中障碍。选读重要章节,有侧重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倾向。

3. 研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疑点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今社会的问题和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四.西外高中生诵读篇目

(一)   诵读篇目

先秦散文       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       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等

《诗经》       如《氓》等

《楚辞》       如《离骚》等

唐诗              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

唐宋词           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

白话散文       教科书部分内容和任课教师推荐。

(二)   课外读物

文化经典       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                     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柯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可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

诗歌散文       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等,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              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