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教育随笔丨英语学习的“临界点”

2019-03-15

 

原创: 林敏 第一教育 

 

开学这两周,听了一些英语课,深感现有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英语运用能力之间有着较大的“落差”。这几年,我们上海的中、高考在英语学科的考试中越来越注重英语的全方位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基本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成了考试的主要内容。传统的英语作为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结构性的转变,要加大英语作为“准母语”教学的探索。英语的输入量,尤其是听、读量要大幅提高,而说、写输出方面也要加强。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让大部分学生达到一个语言习得的“临界点”。

 

英语学习,如同任何外语学习一样,有语言习得的敏感期,也有一个由被动的死记硬背、模仿重复、挤牙膏式地表达输出到自在自如、较为自然顺畅地遣词造句、生成观念、表达沟通的过程。这就是语言的综合集成及运用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言学习确实是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较为长期日积月累的训练、实践与积淀。但这些长时期的语言习得,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与延伸,而是到一定的关键阶段,会有质的突变,这就是语言学习的“临界点”。

 

如果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学习,没达到这一关键的“临界点”。一旦不用,会逐渐退化,随着时光的流逝,以前所学的语言会留下很少的痕迹。看看我们周边有不少学了多年英语的人,至今早忘得差不多了,前功尽弃,浪费了多年的努力与心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年的英语学习,功亏一篑,没有真正达到这一关键“临界点”。

 

这一“临界点”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能力由外在化的模仿转化成内在化的结构性生成。其实就是犹如学开手挡车,一旦真正学会了,就是几年不开手挡车,只要摆弄操练一阵,很快就能上路。语言习得也一样,一定要到各种能力要素自然有机地结构化,即化为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种整合集成力,这样,语言运用的主体便能在真实的语境中,挥洒自如地交流沟通。

 

而要达到这一关键点,不仅需要细水长流的多年积淀,也需要在语言敏感期内的强化训练,如童年时的语音习得阶段,要有大量的听说模仿及语言游戏活动,初高中时,要有大容量的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在语言敏感期的时段,集中型高强度的输入输出、浸润式的语言学习场景才能真正使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语感”,由自在被动的客体阶段进入到自主自为的主体阶段。

 

这一“临界点”,实际上就是学生们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将各种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要素融为一种内在的高阶语言生成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不同的语言“碎片”,变得连贯有意义。现有我们的英语教学,“碎片化”的现象很严重,无论学生如何苦背单词,死记语法,语言的内在深层结构仍未形成,实际上就是“语感”缺失。这样习得的词汇、句型、语法因缺内在结构联接,都会得而复失,缺乏结构化的语言生成机制,英语学习常常是高付出低效益。

 

在我们目前学校英语课程与课堂教学中,还常缺乏对这一“临界点”的意识与反思。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仍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的量的逐渐积累,很少关注质的跃升。很少重视对学生“语感”及语言内在生成能力的培养。对语言习得如何去努力达到这一关键“临界点”,还缺少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十几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去不断地逼近和达到这一“临界点”,让英语学习对大数人来说,不再是一种花费付出不少,但最终前功尽弃的低效学习过程,要让这一点一滴的习得,都积聚成可逐渐结构化的一种语言内化生成能力。这才是英语学习应有的目标与收获。

 

(本文作者系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编辑丨欣驰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