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课堂的“思维兴奋度”与“认知拖沓”现象

2019-11-07

 

——林敏教育随笔

 

今早去听一堂新外教的英语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外教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个人提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课堂中师生分享沟通也颇为顺畅,但在观课过程中,总觉得这堂课缺了些很关健的东西。

 

虽然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这堂课的思维含量不高,有‘’认知拖沓‘’现象。一个Compound word(复合词)的解释,反反复复,课中前十分钟学生己理解掌握了这一词型,也在问答中正确地举例应用,但老师仍在重复地在同一层次操练巩固,没有任何递进式的思维认知拓展延伸,在这节课的中后段,由于没有思维“兴奋度”,学生注意力逐渐地递减,教学效率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一堂好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学到新东西。而这些新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是要通过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带有“跳一跳、够得着”、具有适度挑战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思维兴奋”的状态。这种“思维兴奋”的状态,是基于认知逻辑的隐性呈现,不一定会表露为课堂中的热闹气氛。

 

真正的“思维兴奋”状态,是要通过逐层递进,不断让学生在己知与未知的知识点上,建立起认知上的深度联结与拓展。是个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课堂中的“认知拖沓”现象,是由于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无论在概念解释、例题分析、小组讨论、实践分享等环节,都是平平无坡度的、同一层次上翻来复去的操练。课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坡梯度”,学生在课堂第一环节中己理解掌握的东西,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不应是简单的反复验证操练,而应是有思维递进的巩固、拓展与延升。一堂课的“认知拖沓”现象,常常会造成师生的“思维惰性”,久而久之,不仅会使课堂效率低下,更会让师生认知能力、学习素养的发展受到影响。

 

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反复操练”,知识点的巩固确是要有同层次各种作业与课堂练习。但知识的习得不是一个个孤立单点的重复与记忆,递进式并具有连贯性的知识建构,才能生成真正的认知能力与学习素养。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在课堂表层的“热闹”中,关注深层结构中的“认知”内涵的生成,一堂好课,不在于课堂外在气氛的活跃,而要更关注内在师生思维的“兴奋度”,要努力避免“认知拖沓”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