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未来的世界与教育

2019-11-26

 

——林敏教育随笔

 

上周五,受邀参加了英国文化协会举办的一个关于国际化课程的研讨会,来自中外的几位校长们在论坛上被问到如何看待未来的世界,我们应为学生们做好哪些准备。

 

校长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想法,也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知识技能、素养能力,包括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适应力、抗压抗挫力等等。

 

大多数校长对未来世界还是充满着乐观的预测。轮到我发言时,我说我对孩子们所要面对的未来世界,有着不完全乐观的想法,甚至还有点悲观,因为这个世界的迭代变化如此之快,以前的开放包容、全球化、追求人类共有发展目标的进程被有些“强者”“刹车转向”了,狭隘的民族民粹主义抬头,人为制造的族群对立与冲突加剧,加上现代科技发展对社会各层面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未来世界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未来是脆弱多变、难以预测的复杂进程。

 

我们教育人,实际上肩负着此以往更沉重的责任与更深刻的挑战。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的未来世界?

 

除了这些我们平时反反复复提到的知识技能及各种“核心素养”,我们更要让孩子们走出学校的“象牙塔”,不能让孩子们只待在一个理想化的、纯净无菌的“虚拟世界”里成长,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知道人世间的真相与现实,直面人生、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学校教育的社会化、校内校外教育过程的一体化,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好教育的基本前提。

 

同时,我们的教育,要更关注孩子们的社会情感能力的生成,即自我认同的确立,和他人的分享沟通、与集体社会的交融共生,还有碰到不同观点、文化、制度、生活方式等“他者”时的包容宽容与理解。“同理心”,不仅是一种“同情感”、更是一种能换位思考、基于价值多元的社会联结力。个体间的交往互动、族群间的来往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都缺不了“同理心”。

 

也许,为未来世界作最好的准备,就是要让教育回归人类生活与生命的原点。如何在教育中回溯人性,关注人的生活与生命生成的意义、目的与最终价值。无论未来的世界如何不确定,让孩子们在了解真实生活与现实的世界中,逐渐找到意义、目的与价值的基石,当他们今后面对任何“狂风暴雨”时,都会有自己坚实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