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预习‘’与课堂的认知起点

2019-12-02

 

——林敏教育随笔

 

这些天在观摩西外智慧课堂大奖赛的课时,注意到参赛的绝大多数老师,都非常注重上课前的“预习”环节。

 

学生不仅在前一天的晚自习时,有的还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根据任教老师“导学案”中的要求,认真预习老师在下一堂课中要讲的课文及知识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初中部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新课文预习的要点,用时空俩维度的图表方式,让学生概括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图表所呈现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被老师作为这堂课教学的起点。这堂课的导入,就是从学生预习所达到的各种个体化的认知结果开始的。

 

当老师将三个颇有代表性的学生预习结果投影到屏幕上,开始他的讲课时,这堂课的起点便有了实实在在的认知基础。老师的导入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而产生的具体状况。只要有这种基于学生预习结果的教学设计,我们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那种“认知落差”,即教与学的“不对称”或“不匹配”现象就不复存在了。当学生能充分预习、而其预习情况与结果经教师反思,能成为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就不会有很大的“落差”。

 

而且课堂中学生认知的难点、痛点、疑点,也会通过课前学生的认真预习,充分暴露出来,这些“认知节点”,便是课堂老师讲解的重点,也是老师教学的用力所在。

 

所以,课堂教学的重心要往前移,要有“前置作业”,上任何新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足时间预习,预习过程中,不全是学生的“自生自灭”,也要有教师的指导,但预习不是上课,是学生在教师一定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也可以有生生间的互动分享,要让学生探索试错,低结构少控制。预习过程越开放、学生的学情状况越真实,教师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会越精准有效。

 

预习过程中的前置作业,虽有老师的指导要求,但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建构。这些前置作业与课后作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课后作业是对新知识的操练、复习与巩固,那前置作业是尝试、探究和理解。前置作业是一个通过不断试错,寻找正确认知路径的过程,会产生不少需要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与疑难。前置作业最重要的不是寻求正确答案,而是要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可供师生在课堂中共同解决的问题。

 

课堂重心前移和对前置作业的重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