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简介 » 校长随笔

编者按   

西外教育聚焦课堂,课堂是师生共生发展的最好生命平台。这些年,西外从教师到校长,沉浸于课堂,将课堂作为自已专业发展、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这些观课随笔是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上学期在课堂一线听课研课后的感悟反思。

课堂的常规(Routine)

 

今天剑桥大学出版社请来的英语教学专家在与西外中外英语教师分享时,反复提到了一个词“Routine”.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过程规范化,要有学生习以为常的教学结构与流程。这种将日常教学规范化、程序化,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种常态的稳定机制,能给学习带来更好的效果。

他将这常态化的英语教学程序概括为:

看 (See)、

想(Think)、

说(Talk)、

读(Read)、

写(Write)。

这个程序就是英语课堂中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路径。学生先通过可视的环节,直接看到学习的内容,但一定要在直观视觉的基础上,有思考反思、然后开始说讲表达、交流讨论、再细读文本、最后要动笔写。这一课堂语言学习的常规流程,形成由看到思、讲、读、写,各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步步上升的学习链条,也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完整认知闭环。

 

这一教学流程,一旦常态化,就会给师生在教与学中,有着可依托的递进式的认知结构。语言教学不仅是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迁移的高阶认知思维能力,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及反思力。

 

语言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常规化,不是将课堂的结构板结固化,在真实而鲜活的课堂中,每一环节的展现与连接,都有着师生个性化的多样生成。

 

备课“备”什么?

原载   第一教育    2019-09-26

 

这几天在听一些刚入职的新教师的课,虽然也上得有板有眼,结构流程、课堂掌控都不错,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对学情的把握有问题。

 

一堂课上下来,教与学之间有“落差”,这个“落差”就是源于对学情的了解把握不够。备课只关注教材中的内容与知识点,没有“备”学生。

 

课堂构成中最重要的几个要素,当然包括教材知识内容,备课要备教材,教材中的知识点当然是要在课堂中夯实落地。但课堂结构中更重要的是学习认知主体,即与教师共同参与互动,一起构建课堂知识习得过程的学生。学生的情感心理、认知能力、知识积累、学习规范、态度方法、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级环境与氛围,这些也都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益的重要因素。

 

我们新教师备课时,很容易只盯着教材教参等文本,只关注教材中知识点的显性呈现。常常会忽略或忘了课堂中这些隐性的重要结构元素。备课首先是“备”人。要对课堂上的学生的基本状况、班级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没有基本学情作铺垫的备课,常常会将教师的预设认知路径强加于学生,教与学的“落差”就由此而产生。

 

所以,一堂真正的好课,是教与学的融合汇通。教师对学生的深度了解,内化成课堂深层的隐性逻辑。教什么?怎么教?从预习环节到作业、从问题的提炼到测试反馈,课堂的整体认知流程与情感氛围,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策略方法等教学系统化设计都是基于学情而生成的。所以,真正的备课,不仅是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人际间的互动与分享。备课是“备”人,“备”学生,也“备自己”。通过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载体,一次次地重构师生间的情感与认知的纽带。

 

备一堂好课,不仅是个体思维的理智抽象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而又真实的教育参与过程。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双主体及多主体内生的连接共建,才是最终能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

 

课堂教学中的“脚手架”

原载   第一教育    

这些天与一些中外教学骨干们在讨论分享关于深度学习的一些思考。西外高中国际部一位年轻老师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反思整理后,一起作了次小范围的“头脑风暴”。其中提到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脚手架”(Scaffolding)的搭建。

 

“脚手架”是盖任何高层建筑必需的施工辅助支架,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及学习过程中,联接不同思维认知阶段的辅助工具。“脚手架”搭建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与知识的有效习得。

 

课堂“脚手架”的搭建,首先要有基于课程内容的明确教学目标,要对学情、即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透彻的了解。学情与课堂教学目标界定了“脚手架”的设计方案。

 

“脚手架”的“长宽高度”“承重力”等“尺寸规格”都是要以这堂课所要构建的“知识平台”为依据。

 

所以“脚手架”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既不能承受不起太重的压力,也不能浪费“建筑材料”去做一个用不上的多余架子。课堂教学中的“脚手架”,一定要与这堂课中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相匹配。

 

“脚手架”搭建得太简易了,学生在认知攀爬过程中,很容易“失足”摔下去,达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如搭建得太复杂了,学生也有可能失去方向,给弄迷糊了。

 

好的课堂“脚手架”,既扎实牢固、又简洁明了,既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准相匹配的一层层螺旋式上升的认知梯度、又有缓缓向上的思维坡度。学生可以从自己认知起始的未知点、困惑处、疑难问题一步步依赖于“脚手架”,摸索着登上知识的大平台。

 

课堂“脚手架”,不能是一个板结、凝固、没有弹性张力、伸缩度的僵硬支架,要能承载师生在课堂鲜活灵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各种特殊多样的个体反应、奇思妙想与创意。

 

课堂认知的“脚手架”,如有一定的灵活包容度,就能使课堂的认知主体有着更宽广的思维空间与维度。

 

课堂“脚手架”确是个很贴切形象的比喻,设计搭建得好,是教与学过程中可视化的认知云梯。这一认知云梯的搭建,其实也是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知识构建的双主体,通过双向互动而共攀知识素养高峰的有效路径。

 

是的,“脚手架”不能替代“知识内容”与“认知素养”,完成任务后需“隐退”,但其内在结构化的框架元素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还是可以不断地被参考借鉴。

 

 

课堂的“思维兴奋度”与“认知拖沓”现象

 

今早去听一堂新外教的英语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外教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个人提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课堂中师生分享沟通也颇为顺畅,但在观课过程中,总觉得这堂课缺了些很关健的东西。

虽然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这堂课的思维含量不高,有‘’认知拖沓‘’现象。一个Compound word(复合词)的解释,反反复复,课中前十分钟学生己理解掌握了这一词型,也在问答中正确地举例应用,但老师仍在重复地在同一层次操练巩固,没有任何递进式的思维认知拓展延伸,在这节课的中后段,由于没有思维“兴奋度”,学生注意力逐渐地递减,教学效率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一堂好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学到新东西。而这些新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是要通过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带有“跳一跳、够得着”、具有适度挑战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思维兴奋”的状态。这种“思维兴奋”的状态,是基于认知逻辑的隐性呈现,不一定会表露为课堂中的热闹气氛。

真正的“思维兴奋”状态,是要通过逐层递进,不断让学生在己知与未知的知识点上,建立起认知上的深度联结与拓展。是个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课堂中的“认知拖沓”现象,是由于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无论在概念解释、例题分析、小组讨论、实践分享等环节,都是平平无坡度的、同一层次上翻来复去的操练。课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坡梯度”,学生在课堂第一环节中己理解掌握的东西,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不应是简单的反复验证操练,而应是有思维递进的巩固、拓展与延升。一堂课的“认知拖沓”现象,常常会造成师生的“思维惰性”,久而久之,不仅会使课堂效率低下,更会让师生认知能力、学习素养的发展受到影响。

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反复操练”,知识点的巩固确是要有同层次各种作业与课堂练习。但知识的习得不是一个个孤立单点的重复与记忆,递进式并具有连贯性的知识建构,才能生成真正的认知能力与学习素养。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在课堂表层的“热闹”中,关注深层结构中的“认知”内涵的生成,一堂好课,不在于课堂外在气氛的活跃,而要更关注内在师生思维的“兴奋度”,要努力避免“认知拖沓”现象的发生。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

原载    第一教育       2019-12-22

 

西外高中国际部十年级的一堂英语经典课,执教者是一个从德国读完硕士归国任教两年不到的年轻老师。
“What is Platonic Love?” “How can we define the concept of PlatonicLove?” 这堂课的文本与讨论问题取之于柏拉图的对话《会饮篇》(The Symposium)。
学生与老师一起,用当年雅典学院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对话、课堂参与者的诘问、质疑、反思辨论、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式的逻辑过程,厘清围绕着核心理念的种种含糊不清的认知谬误与感性偏见,用教师精心设计搭建的、有认知坡度和思维“云梯”的课堂“脚手架”,帮助引导学生们一步步地攀升至柏拉图对“爱”这一理念的深度理解。

确实,任何好课堂的认知阶梯,都是从特殊具象、个体化的感知、经验,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提炼,逐步上升为抽象的观点、范畴、概念或更具普遍性的定理、原理、理念思想。
这一认知路径,也是抽象概念化认知不断升华的过程(The Ascending Journey of 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教师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从个体对“爱”的感性认知,即对个体的肉身之爱,一步步通过细致解析"至美”(The Supreme Beauty)、"智慧"(Wisdom)和“永生不朽”(Immortality)等这些重要的相关概念,使学生原有以感性世界作为其个体特殊体验的“爱” (Particular Love)逐级升华为具有永恒意义、带有超验脱俗普遍性的“爱” (Universal Love)。
这样以来,“爱”就不再局限于个体特殊的情感经验,而是成了一种高度理念化的抽象本质。这一抽象本质化的“爱”,成了联接“至美”与“智慧”、“永恒"与“本质”等构建人类生命意义的超验理念的纽带与思想“枢纽”。也是对真、善、美这三个人类生活的最基本范畴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层反思。
整个认知推进过程,也很有特色,在课前深度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们作了认知角色的分工。有“研究者”(Researchers)、“角色扮演者”(Role players)、“概括总结者”(Summarizers)、“提问者”(Questioners)、“讨论者”(Discussants)、和创意者(Creators)。 
这些认知角色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与分享,这种认知分工合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解析与理解柏拉图复杂深奥的思想逻辑与理念的内在结构。
课堂师生的对话讨论中,有不少超越预设的有趣观点的生成。在谈到"智慧"(Wisdom)与"无知"(Ignorance)相对立的两极概念之间,应是柏拉图式的“爱”的最佳落脚点。
但学生们却有着不同的想法观点,有的认为“智慧”是“爱”的基点,也有的坚持,也许“无知”才是柏拉图之爱的“起点”。太多的“智慧”也可能会冲淡“爱”的真意。这堂课,己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知识传授的传统课堂,概念的生成、逻辑的演进、理念范畴间的碰撞与联接,整堂课的认知高度与学术思辨深度己远超一般的高中课堂。
但这堂课中不只是枯燥无味的概念逻辑展示、而是师生们思想火花的迸发与真正的理性狂欢,给所有参与者带来的,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理智与心灵的兴奋与愉悦。
反观我们现有的大多数课堂,始终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递层面,知识成了一个个孤立分离的点状形态,教学过程中认知的深广度和思维概念化的过程缺失,很少有教师能在课堂中高强度地持续挑战学生的思维认知边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辨、形成抽象化概念。
而这恰恰是培养学生高阶认知理解力,学术素养的重要教学途径。我们的课堂,一定要不断拓展学生认知的思维高度与维度,进一步强化高阶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这堂课不仅有着思维理性的严谨,更有着想象与创造的情感呈现。
课堂的最后环节,是四个学生用其自创的诗歌对柏拉图之爱作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化的阐释。
On Love
- Written by Steven Zhe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ppiness and love lies absolute,The water chose to flow though the gullyto grab the dirt within purity.It is sucked into a vortex of despair on its way to the coldness. Winds in the North had lost their direction,They are thousands of individualsrolling and snarling,failing to control or conceal their loneliness. The river interweaves into oceansFilling in the low-laying lands.The freezing north air has chosento travel and feel the warmth with their hands. The meaning of searching for belongingis to build a noble empire with unsullied meaning,The progenitors of new-borns rise into the airin order to unite with the sincere.

 

On Love- Written by Angelia Lin
Up there,A flash with dash,Comes unexpectedly-pash.Tossing the hesitant heart,awakening the long-lost beat. Clouds floating up to the ceiling,Staring at my thoughts, lightly,Swimming in your words, gently.Flowers sprouting from the fringe of clouds,will soon cover the blue. “Caught me in a daze,yet liberated all the haze."They are nurturing the red bloom,colouring the whole cosmos.Fallen so into this state,Righ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