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简介 » 校长随笔

编者按   

西外教育聚焦课堂,课堂是师生共生发展的最好生命平台。这些年,西外从教师到校长,沉浸于课堂,将课堂作为自已专业发展、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这些观课随笔是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上学期在课堂一线听课研课后的感悟反思。

“预习”与课堂的认知起点

这些天在观摩西外智慧课堂大奖赛的课时,注意到参赛的绝大多数老师,都非常注重上课前的“预习”环节。
 学生不仅在前一天的晚自习时,有的还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根据任教老师“导学案”中的要求,认真预习老师在下一堂课中要讲的课文及知识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初中部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新课文预习的要点,用时空俩维度的图表方式,让学生概括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图表所呈现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被老师作为这堂课教学的起点。这堂课的导入,就是从学生预习所达到的各种个体化的认知结果开始的。 当老师将三个颇有代表性的学生预习结果投影到屏幕上,开始他的讲课时,这堂课的起点便有了实实在在的认知基础。老师的导入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而产生的具体状况。
只要有这种基于学生预习结果的教学设计,我们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那种“认知落差”,即教与学的“不对称”或“不匹配”现象就不复存在了。
当学生能充分预习、而其预习情况与结果经教师反思,能成为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就不会有很大的“落差”。 而且课堂中学生认知的难点、痛点、疑点,也会通过课前学生的认真预习,充分暴露出来,这些“认知节点”,便是课堂老师讲解的重点,也是老师教学的用力所在。 所以,课堂教学的重心要往前移,要有“前置作业”,上任何新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足时间预习,预习过程中,不全是学生的“自生自灭”,也要有教师的指导。
但预习不是上课,是学生在教师一定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也可以有生生间的互动分享,要让学生探索试错,低结构少控制。预习过程越开放、学生的学情状况越真实,教师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会越精准有效。 预习过程中的前置作业,虽有老师的指导要求,但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建构。这些前置作业与课后作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课后作业是对新知识的操练、复习与巩固,那前置作业是尝试、探究和理解。
前置作业是一个通过不断试错,寻找正确认知路径的过程,会产生不少需要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与疑难。前置作业最重要的不是寻求正确答案,而是要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可供师生在课堂中共同解决的问题。 课堂重心前移和对前置作业的重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准有效。

 

情景教学的再思考 

今天去双语小学部五年级听了一位年轻实习老师的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作家梁晓声关于自己童年经历的一篇回忆。当我坐在教室,拿起课本,随学生一起读着课文,眼眶里就泛起了泪花。前些年也读过梁晓声的作品,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母子间为挤钱买书的场景与对话,一下又让自己穿越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贫穷但又充满着希望,在生活重压下的父母长辈们,努力为下一代争取最好的生存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如何让现在这些在“糖水”中长大的孩子,能理解这篇课文中的场景及蕴含的深层价值与意义。这篇课文所要传递的教育内涵与与教学目标离我们孩子的现有认知状况,是有着很大的距离与落差。

 

如何让孩子们能真正理解这篇课文,感受体验到其中最重要的情感内核,是这堂语文课的重心所在。

 

年轻老师在这堂课中,通过预习环节,布置学生查找那个年代的种种背景资料,课中引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分析人物心理、动作以及对话,努力再现课文中人物故事所处时代的氛围背景。这就是情景创设,让孩子们能有种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与心理感应。这就是一种认知主体的“移情”效应。也是认知主体在深度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感联结,建立起知识、意义与价值的网状纽带。

 

情景创设,是情感生发、重构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可感知情景,很难有真正的认知体验。学习不仅是个理智推理反思过程,更是个情景交融、心智合一、情感认知共生共融的过程。当这位年轻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靜静地听着她充满感情的课文中母子间对话的朗读,这些孩子的脑海中与心灵间,一定会出现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场景画面,这些画面便是孩子们理解课文,生成意义、形成价值的最基本的情感铺垫。由情景而生、由情感而发,犹如已故李吉林老师生前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离不开情景建构、情感引领。

 

情感与心灵

今天下午连续听了西外初中中外教三堂各具特色的英语课。三位老师的英语课教学设计、结构流程、师生互动、课堂氛围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老师本身的语言功底及专业素养,都很不错。

 

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其中一位外教的英语课,她选了加拿大歌手肖恩.曼德士(Shawn Mendes)的一首歌“Stitches”.作为这堂课的教学文本。当课一开始,这首歌的视频与歌声同步在教室里呈现回响时,我忍不住告诉坐我边上的外方教师主管,说以后再不能选类似的流行歌曲作教学文本。因为这首歌在抒发一个因失恋而情感波动、心灵破碎的青春少年的苦闷、伤感与悲痛,有相爱时真情的回忆,与被拒绝后的失落与痛苦。

 

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这首歌,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边听外教在作歌词的语言内容分析,边在担忧。但外教己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歌词转化成可细细探究的语言文本,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深入到文本内层,一行行细细地用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在解析,如将不同的词句用夸张(Hyperbole)、隐喻(Metaphor)、明喻(Simile)、重复(Repetition)、韵律(Rhyme )等概念工具作分析比较,不仅让学生去理解这些词句以及对应的形象、场景、情感及心理描写,而且让学生分享讨论这些语言表达中所透射的想象与魅力。

 

歌词尽管带着感伤与悲情,但仍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层的美,男孩情感的痛与悲,不再是无意义的呻吟,而是青春心灵对美的渴望与呼唤。

 

渐渐地,我开始感悟到外教选择这首歌的意义。那些似乎悲痛忧伤的歌词,都化作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外教从语言层面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要求学生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以及读者细读歌词文本后的情感反应。外教用了这几个字 “Elaborate on emotions”.

 

真厉害啊!让孩子们直面人生,不回避这些虽尖锐复杂、并无黑白分明的简单答案、会让我们纠结缠绵的情感问题,教育教学不仅停留在“风平浪静”的知识“港湾”,而是深入到情感与心灵的“深水区”。这堂课,过瘾!

 

更出彩之处是,外教老师最后问学生一个问题,当你被他人拒绝时,当你在生活中碰到各种逆境时,你会怎么对待自己?自暴自弃?退却?躺到放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失去自尊自信自我?

 

学生们从语言进入到情感,从情感上升到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也在拷问自己,作为一个独持的个体,如何在各种生活的顺境与逆境中,能确立真正坚强不被放弃的自我。

 

一堂真正的好课,是要能触及抚摸到师生内在的情感与心灵。(Touch Emotions、Touch Hearts and  Touch Souls).

 

语文课堂的结构与内涵

 

母语怎么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教学难题。语文教学与课堂的理解与评价,经常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今天下午听了西外俩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也有些思考感悟。

 

这俩堂语文课,面对着七、八岁的学生,既有语文基础知识习得的要求,又有情感发展、想象创造的内在目标。这俩堂课,在师生双主体的共同建构下。有着表层的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又有着深层结构的层层递进、严谨精细。

 

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确是更难“结构化”。常有一些语文老师努力去搭建逻辑严密、滴水不漏的课堂,但语文课中应有的情感与想象的空间却被限制消解了。语文教学中情感发展、认知素养、想象创造、人格生成的多维功能被简化成单一元素。

 

语文课堂的结构化,就是要解决好如何将语文课中这些多维功能目标深度交融整合成一个自然无痕的过程。结构太严谨细密,有时会呈现为生硬固化的课堂流程。好的语文课堂的深层结构,要有弹性张力。要预设预留学生在文本对话中的想象与创意空间。

 

在今天西外这俩堂课中,结构流程的设计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议一议,答一答、想一想、写一写,学生和老师共同对话分享、一步步创设出文本中的情景、梳理出关健的字词句、讨论了个人与集体的理解感受、解析了作者的写作修辞手法、感悟了文本中审美的境界,也试着去放飞自己对文本的个体想象与集体再创作……

 

也许,这样的结构流程能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既开放活跃、又扎实严谨,既有情景铺垫、情感抒发、想象创造、人格浸润,又有文本细读、语言要素技能、文字语句篇章的精细构建。母语教育,在结构中蕴内涵。

 

岁末的“大课”

岁末辞旧迎新,西外每一年都会有Gala晚会。几千师生相聚体育馆,用富于美感的艺术创意形式、共同抒发分享展现师生情感、理想与风采。

 

今年西外的Gala晚会,更具冲击师生心灵的“震撼力”。这是一堂集全校之力的“大课”。这堂岁末‘’大课‘’,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流程、师生互动参与、课堂氛围创设,都可圈可点,颇具特色。

 

这是一堂跨越学科边际、突破传统课堂时空、打破常规教学框架、重构师生想象的深度学习课堂。

 

这堂大课中,百年中国无数志士仁人与民众百姓,上下求索、图存救亡、寻求国家民族富强独立、可歌可泣的大历史,成了叙事抒情立意的主轴线。舞台上,一百年前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有着学生扮演的“五四”青年们,在呐喊示威:“还我青岛”。湘江边上的橘子洲头、岳麓山下,由校长扮演的青年毛泽东与学生扮演的新民学会的同伴们,勇敢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师生们豪情万丈,不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紧接着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让舞台上下的数千青春少年们的心中,唤起应有的“家国情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活力与生机,系于中华少年之精神与奋起。

 

伴随着西外学生的武术操、少女合唱队、花木兰、京剧、师生合唱、朗诵、现代舞等一个个节目的表演,师生们用感人的艺术形象,一一再现了百年中国的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与场景。当一个扎着羊肚子巾的“陕北汉子”用竹笛吹起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舞台上学生们的秧歌舞蹈随着“信天游”的节拍而翻腾跳跃……同时,舞台背景上出现了西外十五年师生在行走路上那一幅幅耀眼夺目、但又如此真实亲切的画面,那些举着西外校旗的孩子们,走戈壁、过草原、观黄河、登太行、酒泉卫星发射塔下的飞天梦、赤水河畔重走长征路的坚实步伐、陕北窑洞前的篝火晚会,西安老城墙中厚重的历史积淀……师生们在路上的青春跃动与体育馆内的歌声舞姿,交相辉映,星空与大地、历史与现实、大我与小我、想象懂憬与实干奋斗,在这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课堂”中,交相汇合,融为一体。

 

好课堂,就应该如此,充满着激情、美感与想象,要让师生“树魂立魄、筑骨励志”,在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心田中,留下可不断回味的深深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