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考试”要成为师生的”赋能加油站”

2021-11-11

 

——林敏教育随笔

这几天,西外学校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作各种期中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我们传统的考后质量分析,常常会聚焦各种分数的量化分析。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各种分差、分值、个人、班级的排名、横向纵向的各种对照比较、错题率、得分率,小数据、大数据……质量分析越来越精细精准, 也确实给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但除了通过考试,借助“数据”分析的工具,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找准我们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之外,我们的考试,还有没有其他功能目的?

在与一些同仁讨论质量分析时,也想起了昨天参加西外初一年级期中表彰大会。在这个表彰会上,除了考虑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之外,学生在这一学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如科创项目、创意制作、行走活动、项目式学习等一系列学校大课程的学生参与的成果也一一作了呈现。学生多元智能与全面发展也是期中“大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奖中,既有期中各学科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奖,更有与自己相比,成绩有提升的”进步奖”、还有鼓励学生再进一步努力的“潜力奖”。全年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先后上台领奖,其中有不少是期中考试成绩排名并不靠前的学生。但这些“进步奖”、“潜力奖”、以及对科创、创意设计、表演、行走等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大力表彰会给我们这些学生带来很大的信心与激励。

的确,各种测验考试,是有着检验我们日常教学得失的主要功能,质量分析,确实要基于数据的精准量化比对。但考试的又一重要功能,是一个师生教与学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思总结,是要为师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油鼓劲!在质量分析过程中,其实要透过数据看到“人”,即更要关注那些己被外在量化,但真实存在于一堆标准化数据之下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情感个体”。要通过考试及考后的质量分析,给这些分数背后的教学主体“赋能”!考试不是将学生当“敌人”,为了让学生“扒倒”,失去“自信自尊”,更不是仅以学科“分数”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考试及考后质量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和鼓励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真实地找出平时学习过程的长短处,分析总结出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与过程的各种措施做法,最终让师生教学双主体,以更充实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阶段的教与学!

考试是工具、分数不是目的,考试、归根结底,是要替师生加油赋能,无论考试分数成绩如何,师生都不能失去“自信自尊”。怎样通过精准精细的数据化分析,找准考试中所反映出的教学“得与失”,进一步调动师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鼓励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才是考试最重要的功能与目的。考试,要成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赋能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