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 教育科研

认知的“临界点”

2021-11-16

 

——林敏教育随笔


最近在听课与参加教研活动中,一直在思考一些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将一些有点难度、学生较难掌握的“硬骨头”,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操练、慢慢让学生理解、学会、掌握。这些“难点”或“薄弱环节”,尽管教师们一段时间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费时费力,但学生进步甚微,总不见得有大的“突破”与进展。


细究之下,常是因为我们老师“平均用力”,尽管一段时间内都是讲解训练,但没有真正“聚焦”发力。犹如烧水煮饭,常常烧到九十度,离水沸点还差那么一点,就停了,然后再来,再烧到九十度,又停了,周而复始,每次似乎都教了也学了,但每次都没达到水烧开的沸点,结果是学生学得“夹生”,老师教得“辛苦”,师生既费时费力,又没达到最佳的效能。


确实,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是有“临界点”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是教师要让学生达到或冲过这个认知“临界点”。但常常在课堂中,我们教学,火候不足,温吞水一般,学生的认知总是在“临界点”下徘徊,就是那种“似懂非懂”,但一做就错的状态。如何找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认知的“临界点”,聚焦着力,专攻突破,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强度的反复讲解训练,真正牢固地掌握好关健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值得我们静心思考。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临界点”,也是我们减负提质的一个重要抓手。认知“临界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找准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临界点”,教师就能“精准发力”,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教学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到处点火,要抓重点、难点、疑点,集中火力,攻其“临界点”,让量变转化成质变,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能有所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作业、测验、考试所检测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一定要分析研究透彻,找出改善提升的“临界点”,集中一段时间,专注于此“突破口”,精讲精练,反复用力,力争将“水烧开”,让学生“开窍”。所谓的“临界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达到真正“质变”的层次,能将所教的知识内容从“未知”和“浅知”,消化转化成真正的“己知”和“深知”。特别是一些“技能性”的认知,更需要重点聚能、盯紧不放,通过精准高强度、连续不断、有足够量的反复培训操练,最后”熟能生巧”,一举达标。


认知“临界点”,也是课堂中师生要共同探索构建的教学“制高点”,依赖于师生互为主体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认知“临界点”,不是一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与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及投入参与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认知“临界点”的突破,也是与教学全过程的改善密切相关。找准了认知“临界点”,也就抓住了教学全过程改进提高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