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简介 » 校长随笔

——林敏教育随笔

今年中秋正逢教师节,上海电视台人文纪实频道连续两晚先后播放了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陶行知和蔡元培的专题纪录片。自己对两位大先生的生平事迹虽早己烂熟于心,但仍端坐于电视机旁,从头至尾,再次重温中国这百年来开创现代教育的先圣哲人的历史功绩与人格风范。

 

生于贫穷人家的陶先生曾立志: “人生是为一大事来、亦为一大事去”,而他的人生大事,便是以他创办的晓庄和育才这两所学校为代表的平民教育。一个民国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的学人,舍弃了大学优越舒适的象牙塔生活,投身于为劳苦大众启迪心智、普及教育的艰难事业中……

 

记得在西外的行走课堂上,曾与师生一起在徽州陶先生母校旧址的纪念馆中,看着一张张介绍陶先生生平事迹的图片,心里头也惭愧万分,陶先生办学的精神与境界,他对教育真谛不妥协的追求,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可望不可及,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而曾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先生,从清末的翰林变成一个革命者。一生献身于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的北大,是在他的治下,成为这个民族现代化过程中传播科学和启蒙的最高学府!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人们提供了思想探索的最好平台。几年前,我曾在西外的《百年中国教育大师》的文化沙龙上与师生们一起分享过蔡先生的生平与教育思想,也曾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扮演过串越回到西外校园的“蔡校长”。蔡先生在北大时对中国知识光谱上从左到右的各种人物的包容,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周家兄弟、刘师培到辜鸿铭等激进与保守学人,都能在北大红楼有一席之地。蔡先生坚持“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的家国情怀,对思想学术的开放和重视,对学生的责任与爱护,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都是值得一代代教育人的敬仰与传承。

 

蔡、陶两位大先生一生坚持中国士人的风骨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为我们这个百年前曾落后于西方并努力在追赶的国家打开了现代教育的精神气象、学术格局与思想气度。

 

平时每天在校园里忙忙碌碌,我们常被教学中的种种事务缠身,会见小不见大。慢慢地,习惯于沉浸在各种日常的流水线般的操作过程中。教育的本真与内涵,似乎也成了我们教育人难以顾及的“奢侈品”。

是的,教育常是“以小见大”,但每个教育人的心中,一定要有蔡、陶俩先生的形象身影。

 

在学校活动中自己对蔡先生的“角色扮演”,是拟人化的形象模仿,更是一种对已对师生的激励和鞭策。有时问自已,那串越百年回西外的“蔡先生”,能否看到当年他对中国现代教育所做的一切而留下的种种遗产与痕迹?能否听到百年前在北大校园师生读书求真声中可直击心灵的历史回响?

 

百年来的中国现代教育,虽历经种种时代变化,也早己呈现不同的新态,但蔡、陶那一代教育大师所奠定的精神内涵,犹如根之于叶、土之于苗,仍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魂”与“魄”。

 

有时在校园里漫步,常会觉得,蔡先生和陶先生这些大先生们,一定会在不远处,时时地关注着我们,注视着我们这些后生们,如何继往开来,为天下苍生续开新篇……

 

蔡先生和陶先生这一代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们,承上启下、中西合璧,既承继了延续千年的中国教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统精粹,又汲取了西方教育启迪民智的科学与启蒙思想。蔡、陶两位大先生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气象万千的精神境界,也给中国现代教育铺设了深沉厚重的人文底色。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常提醒自己,可不能辜负和丢失了俩位大先生所开创的中国百年现代教育那种深沉厚重而又气势磅礴的“魂”与“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