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简介 » 校长随笔

——林敏教育随笔

最近在听评课过程中,常会与年轻老师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用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控班”、怎样的“导入”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点、讲述知识难点时如何设计认知递进的“坡度”、小组讨论怎样聚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汇总反馈时“问题”的精准提炼、讲讲议议练练的时间与节奏的把控、课堂最后讲课内容的重点归纳与小结……

这些课堂教学流程与结构中的具体操作环节,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必须要精心设计、细致安排和用心实施的“有形”元素。教师通过研究课标、梳理教材、摸清学情、用个人与集体备课的方式、不断实践、反思、调整,会逐渐优化提升自已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有形”的方法与技巧是能通过一系列的经验积累、教研培训、反思感悟而习得掌握的。

但课堂教学中除了这些外在“有形”的方法与技巧,还有一种难以通过简单模仿或“依样画葫芦”的方式而能掌握获取的东西。是一种既不能量化而难以精准描述的个体化的“韵味”。课堂中教师那种带有个人特质的“韵味”,常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种特有的“魅力”。不能低估教师教学中的内在“无形”的特质,它是渗透于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元素。这是教师人格风范、人文底蕴、气质素养在教学中的个性化显现,这些看似“无形”却“有形”,常常会影响左右整个课堂的氛围与“气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与内心体验,课堂中师生交互的情感愉悦与舒适温馨度、认知中师生间在深层心理层面的互动交融,都仰仗于个体教师内在人格特质和深层底蕴素养的课堂展现。

所以,好课堂,教师不仅要注重这些外在“有形”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更要关注自身内在“无形”的人格素养、深层的人文底蕴的厚积沉淀。每当在一堂大呼过瘾的好课中,遇见一位好老师,几乎都是“内外兼修”、“有形”与“无形”相融、方法过程与“气质韵味”合为一体的大先生。

自已曾把课堂比作“庙堂”,提过上课时教师要有一种“神圣”感。课堂结构流程的严谨缜密、对教师方法技巧的训练研究,不能取代对教师人格素养的养成积淀,没有后者的依托,我们的课堂,就会流于机械
式“的“乏味”工场”,会失去育人过程中应有的,能令孩子着迷的“韵味”与“魅力”。

是的,对教师们来说,外在”有形”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只要用心,通过三、五年的实践反思,能习得大半,但深层内在“无形”之人格素养、气质内涵,则需长期修炼,日积月累、积淀而成。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