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课程

何谓“好老师”?

2022-10-07

 

——林敏教育随笔

节假日读德鲁克回忆录《旁观者》,有一章节专门讲教学与好老师。

德鲁克忆起自已读小学、中学时的老师,也对好老师的素质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他坚持好老师没有一种模式,“教学得力的因素何在”,”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有些好老师惜言如金、很少说话,而有些则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底。

他也认为,好老师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准,一流的学者并不一定是好老师。但学生一定会识别出谁是好老师。

好老师与表演能力和教学技巧也无重大关联,教学是一种个人特质,但好老师一定会去不断鼓励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德鲁克最后又追朔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强调好老师要注重的,不是“教的方法”,而是“学的方式”。苏格拉底认为:好老师教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学到学科的知识内容。

读到德鲁克关于好老师的分析思考,深有同感。何谓好老师?好老师一定不是只有“教学技能”,而是要有自已为师育人的特质,德鲁克归之于一种对学生的激励引导之热情。确实,好老师能否用自已特有的人格风范,无论是激情似火或温馨平和,外在形式不重要,但内在的对学习者的真情激发与鼓励,是所有那些有着个性化、差异化、不同表现形式的好老师共有的深层特质。

虽“教无定法”,每一个好老师的形象、气质、方法千差万别,但细细观赏品味这些好老师的课堂,都能注意到,他们的“教”都自然而然融化成了学生的“学”,为“学”而“教”与只“教”少“学”,是好老师与差老师的重要区别。平时我们观课,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为主角的教学展示或“表演”上,教师在搭台唱戏,学生在观戏呼应,主配角作用颠倒,教师唱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越弱。

从“教”到“学”的转化,也是一个好老师的主体功能的真正凸现。而这一转化,是要老师们从单纯地教“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就会自主地去建构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从“教”到“学”,也伴随着从“学科知识”到“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重心的转变。

道理虽简单,路径也清楚,但真要做一个好老师,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也不容易。可好教育的核心是好老师,愿我们每一个老师,通过自身努力实践反思,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已成长的途径,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