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简介 » 校长随笔

——林敏教育随笔

 

新学期开学了,满是师生的校园里,上课下课、教学作业等过程一切如常。我们的教育,经历了近三年的疫情的考验,又受到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平台等的挑战冲击,虽在师生的思考中有着各种反应,但在现实教育日复一日的常态中,却仍是波澜不惊。

 

确实,要在一个延续了上百年,己有传统惯性的固化学校教育的模式中,作根本性的变化,谈何容易。教育中的每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与学校的“滞后性”与“稳固度”,应是社会中所有子系统中最突出的。

 

但我们学校教育的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有以己知知识、传统技能为主的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己经开始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朝生成性智能、信息化集成和核心素养价值等更深层的教育内涵转化。从聚焦“己知”到关注“生成”、从“技能”到“智能”、从“工具理性”到“价值意义”。这些转变,不仅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时空”、重构传统的“教育场景”,更要再造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学习模式”。

 

ChatGPT对现有教育的冲击和对未来教育的启示也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成长与完善。人之为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作为工具理性的化身是社会与教育的异化。人就是目的才是真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应将教育只看作是“升学谋生求职”的手段路径。好教育是让人完善自身、焕发生命的本真与原创力,生机勃勃地去寻求和创造个性化的人生。在此过程中,个人生命的绽放会使他人和社会受益,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展现,会汇聚成社会发展的万紫千红。教育的过程,也应是释放个体生命之源的过程。是焕发每一个孩子独特而又有原创动能的过程。

 

简言之,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面的工具理性维度,单向地去追求以分数等第作为评价标准的知识获得。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的矛盾与俩难(Dilemma)现在也构成了未来教育的多维结构和多元格局。

 

理工男与文青女,逻辑数字化思维与多愁善感、风花雪月的情感世界,知识技能的有效习得与创造创新力的形成发展,工具理性操作的严谨规范与深层人性价值的丰富多彩等看似对立矛盾,但内在却相互关联,应充分融汇贯通。是的,未来教育充满着各种内在张力,这也是未来教育能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我们未来教育所要追求的,一定是多元多维度的境界。单一、单面的纯粹逻辑要转化成复杂多元,既要又要的“情感逻辑”,我们的认知推理中蕴含着价值情感。思考认知不再是either or 的单一排斥选项而是both and all 的悦纳包容融汇。 教育除了逻辑数字化能力的理性认知,那些难以数字逻辑化的人际联结、共情分享、多声部的整合协调、创意审美、心胸格局、眼界视野、同理心、换位视角、深层价值与人性方方面面都是教育最应关注的场域。教育是人性中真、善、美的生成积淀与逐步完善。

 

 

也许,ChatGPT与类似的人工智能平台,己经在不断模拟和整合人类的智能与情感、认知与价值。这对现有教育是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不仅能取代我们的认知理性,而且开始渗透和分享我们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现有的学校教育只能培养出训练有素同质化的“机器人”,未来的人类的前景,是令人悲观的。

 

所以,未来教育的关注点,一定是培养个性鲜明,独立自强的大写的人,当他面对一个繁杂多样,复杂多变、充满着无数变量、动荡不安的极不确定的世界时,有高阶的分析判断力,有既坚韧又有一定弹性柔性的应对力,有在矛盾对立俩难的各种不完美的选项中,找到给定条件下最优项的选择力。这是一种不同于智能机器,依赖于人性深层情感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择优力,也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适力。这是超越任何机器算力的由人的特殊个体化的生活与生命的真实感受体验与具体实践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积淀而成。这就是我们未来教育最应关注重视的核心能力。

 

教育向人本人性的回归,是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好应对。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不应成为对人类未来生存的威胁,相反,鲜活独特的个体生命与智能工具能共处共生,互补相助。人工智能能助力我们更好地反思自身所处的现状与局限,更明白未来教育转型的方向。所谓的未来教育,就是要立足于我们对自身人之为人的本质性思考,人性的深处,人与他物和智能机器的不同点,才是未来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